宝宝耳朵异常可能是”隐形杀手”!警惕这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

近期,随着季节交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在感冒后出现频繁抓耳朵、烦躁不安甚至哭闹不止的现象,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耳朵疼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耳鼻喉科李明远副主任医师提醒,这很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信号。该疾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年龄段,家长们需要特别关注。

哪些情况可能导致孩子患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中耳炎不同,它并非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而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负压或积液形成。

很多人误以为耳朵进水或游泳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单纯的水进入外耳道并不会直接引起中耳积液,除非鼓膜已有穿孔。真正的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常见诱因包括:

  1.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鼻咽部黏膜肿胀,阻塞咽鼓管
  2. 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可引起咽鼓管黏膜水肿
  3. 腺样体肥大:肥大的腺样体可压迫咽鼓管咽口
  4. 不良生活习惯:如频繁用力擤鼻涕、不当的鼻腔冲洗等

为什么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的咽鼓管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管腔短、宽、直,且呈水平位,这使得鼻咽部的分泌物更容易反流至中耳。此外:

  •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儿童更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 腺样体生理性肥大:尤其在2-6岁年龄段,腺样体肥大可压迫咽鼓管
  • 鼻部疾病高发: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 行为习惯:儿童常有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增加患病风险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危害?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但表现较为隐匿:

  • 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电视音量调大、叫名字不回应、语言发育迟缓
  • 学龄儿童:可能抱怨耳朵闷胀、听不清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
  • 共同表现:部分患儿可出现耳内闭塞感或轻微胀痛,但疼痛通常不如急性中耳炎明显
  • 伴随症状:可有鼻塞、流涕、打鼾等上呼吸道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

  1. 听力损失:长期中耳积液可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能力
  2. 鼓室粘连:慢性炎症可导致鼓膜与中耳内壁粘连,进一步影响听力
  3. 胆脂瘤形成: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展为胆脂瘤,需手术治疗
  4. 言语发育障碍:婴幼儿期患病可能影响语言中枢发育

家长怎样识别和应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由于症状隐匿,家长需要特别留意以下信号:

  • 孩子看电视时音量明显调大
  • 对父母的呼唤反应迟钝
  • 经常要求重复说话内容
  • 说话声音变大
  • 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 反复出现耳部不适但无明显疼痛

当怀疑孩子可能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应:

  1. 及时就医:通过耳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确诊
  2. 规范治疗: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控制鼻部炎症、治疗腺样体肥大等
  3. 定期复诊:即使症状缓解也要遵医嘱复查,监测积液吸收情况
  4. 观察听力变化:注意孩子日常听觉行为是否有改善

怎样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 预防呼吸道感染
    • 增强体质,适当锻炼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 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2. 正确处理鼻部症状
    • 患感冒时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迁延
    • 教导孩子正确擤鼻涕方法(一次一侧)
    •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规范治疗
  3. 关注耳部健康
    • 避免用力擤鼻涕或不当鼻腔冲洗
    • 游泳或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
    • 有耳部不适及时就医
  4. 重视腺样体问题
    • 若孩子长期打鼾、张口呼吸,应及时检查腺样体情况
    • 必要时考虑腺样体切除手术
  5. 定期听力筛查
    • 对于高危儿童(如有家族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 学龄前儿童可进行常规听力筛查

李明远医生特别强调:”分泌性中耳炎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它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可能对儿童听力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家长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有听力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保护孩子的听力健康。”

小贴士: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尽快就医:

  • 反复耳部不适或听力下降持续超过2周
  • 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 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伴耳部症状

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大多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避免听力损害的发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