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雨季》: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重逢与生命礼赞

在当代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甘伟首部诗集《黄梅雨季》的出版与首发式,却以一场”雨季的重逢与告别”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唤醒了人们对诗歌最原始的感动。2025年9月16日,正值甘伟逝世百日之际,复旦大学艺术馆内聚集了诗人的亲友、校友和文学爱好者,共同见证这位被时光掩埋的诗人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本文将从诗集出版的背景意义、甘伟诗歌的艺术特色、活动呈现的感人细节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价值四个维度,全面呈现这场文学事件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百日纪念:一部诗集的诞生与一场文化的救赎

在当代快节奏的出版行业中,甘伟诗集的出版堪称一个文化奇迹。从诗人意外离世到诗集问世,仅用了短短一百天时间,这背后是一群人对文学的热忱与对友情的坚守。瞿洪斌作为甘伟的复旦同窗和果麦文化总裁,在悲痛中迅速组织起编辑团队,却因仅收集到七八十首诗作而陷入出版困境。正当此时,一段尘封三十年的文坛佳话悄然浮出水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何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表示自己保存着甘伟的大量手稿。1993年,何翔在安徽一家企业工作时,偶然发现了前任同事甘伟留下的诗稿,从此视若珍宝,历经多次工作变动和搬迁,始终将这些手稿妥善保存。这份跨越三十年的文化守护,最终使诗集收录诗作达到146首,为读者呈现了更为完整的甘伟诗歌世界。

《黄梅雨季》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当代诗歌史的一个空白,更完成了一场文化的救赎。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严峰所言,这部诗集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甘伟,更在于为当代年轻人提供指引”。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时代,甘伟那些探索生命本质的诗句,恰如黄梅雨季的一缕清风,为迷失方向的年轻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集中收录了何翔珍藏的《黄梅雨季》手稿,让读者得以近距离感受诗人的创作痕迹,这种文本与物质的双重呈现,使诗集的出版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意义,成为一场文化的传承仪式。

诗与人:从浪漫抒情到生命哲思的艺术蜕变

《黄梅雨季》收录的146首诗作,完整展现了甘伟从早期浪漫抒情到后期深沉哲思的艺术蜕变历程。作为复旦诗社第七任社长,甘伟的诗歌创作始终与复旦诗派的发展紧密相连。早期代表作《黄梅雨季》创作于大学时代,以其清澈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风靡1980年代的上海校园,诗中”波光粼粼的瀑布”、”湖蓝色的裙子”等意象,营造出纯净唯美的浪漫氛围。全诗描绘了一个南方雨季中思念北方的女孩形象,以及那个”永远不能成为她的北方”的南方少年的失望,青春期的惆怅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诗中交织,形成一种”除不掉的苦涩”,这种情感真实而微妙,打动了无数校园学子的心。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甘伟的诗风逐渐从浪漫抒情转向对生命本质的哲思叩问。后期作品如《最幸福的一刻》、《秋》、《断琴》等,融汇了学院派的意象隐喻与平铺直叙的哲理表达,在痛楚与温暖、繁华与苍凉之间,展现了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复旦诗派创始人许德民指出,诗集的出版让人们看到了”更丰富、更完整、更深厚的甘伟”,这种艺术上的蜕变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成长,也映射了中国当代诗歌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的整体演进轨迹。

甘伟诗歌最打动人心的特质在于其简单与真诚的品质。复旦诗社现任社长詹杰诚坦言,这正是当下年轻创作者所欠缺的:”很多朋友都喜欢探讨怎样把一首诗写好,却很少探讨为什么写诗的初心,而甘伟用简单、真诚的文字传递深情,值得被00后或更多人学习”。在技巧至上的当代诗坛,甘伟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好诗不在于语言的炫技,而在于情感的真实与思想的深度,这种创作理念对于纠正当前诗歌创作的浮躁风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雨中重逢:首发式中的诗意空间与集体记忆

2025年9月16日的复旦大学艺术馆,灯光温润,人声轻柔,一场关于诗、关于记忆、关于告别的聚会如诗行般缓缓流淌。这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果麦文化、复旦大学艺术馆、复旦诗社等多方联合主办的”雨季的重逢与告别”活动,既是对诗人的缅怀,也是一次跨越代际的诗意对话。活动由复旦新闻校友、SMG主持人杨蕾主持,在她的引导下,现场观众被带回到”那个诗是空气、是呼吸的年代”,重新体验诗歌作为精神底色的文化氛围。

朗诵环节成为整场活动最为动人的部分。杨蕾、张躬、李君等朗诵者以声音唤醒诗歌的灵魂,《最幸福的一刻》、《秋》、《断琴》、《微笑》、《花期》等诗作在不同的声音中次第苏醒、悠悠回荡。当熟悉的诗句响起,不少校友眼中泛起泪光——那不仅是对诗人的怀念,更是对一个诗歌浸润青春的年代的致敬。每一首诗诵毕,台下无人喧哗,只有掌声轻轻响起,这掌声并非出于礼节,而是真正被文字与声音触动的自然反应。在这种集体朗诵与聆听中,甘伟的诗歌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成为一种可共享的情感体验,构建了临时的诗意共同体。

活动中的致辞环节则从不同角度勾勒出甘伟的立体形象。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华彪特意从哥本哈根赶回,他将甘伟与海子相提并论:”海子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甘伟有《黄梅雨季》”。复旦诗派创始人许德民回忆甘伟性格的双重性: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在好友中却开朗坦荡。这些个人化的记忆碎片,与诗歌文本相互映照,共同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形象,使观众得以从多个维度理解甘伟及其创作。

诗心不绝:文化传承的精神启示

《黄梅雨季》的出版与首发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事件,成为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活动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尤其珍贵。何翔三十年来对手稿的守护,瞿洪斌和严峰在出版过程中的执着,校友们的群策群力,这些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典范。何翔在分享手稿故事时的平静叙述——”三十多年来,我始终将甘伟先生的手稿视为重要信物,与我的日记一同妥善珍藏”——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文学遗产的敬畏之心,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稀缺。

甘伟诗歌对年轻一代的启示同样值得关注。00后学生詹杰诚作为复旦诗社现任社长,曾在央视拍摄中饰演甘伟,坐在3108教室——那个甘伟或许也曾坐过的位置——思索两代诗人之间的纽带究竟是什么,最终他明白了”是诗歌中那份简单与真诚”。这种代际间的诗意对话,证明了真正的好诗能够超越时代的隔阂,直击每一代人的心灵深处。严峰指出:”甘伟用诗歌表达他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能为当下年轻人带来启迪”,在就业压力和生活焦虑困扰年轻人的今天,甘伟那些关于生命意义的诗意思考,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参照。

《黄梅雨季》的出版也是对复旦诗歌传统的一次深情回溯。作为八十年代复旦诗派的代表人物,甘伟的诗歌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复旦校园文化的集体记忆。严峰回忆:”那个年代,诗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底色”,这种底色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品格。今天,在复旦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华彪呼吁应更加重视人文传统的传承与人物精神的弘扬,认为甘伟正是复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集的出版恰逢其时地提醒我们,大学的伟大不仅在于学术成就,更在于文化精神的延续。

永恒雨季:诗意对抗时间的哲学思考

“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的这句话在《黄梅雨季》的首发式中获得了新的诠释。诗歌打败了时间——从四十年前的一首校园名诗,成为如今一本厚重诗集的名字;从一个人青春的注脚,变成一个时代群体共同的文学记忆。甘伟的生命虽然停驻于59岁,但他的诗歌却在文字中获得了延续,这种延续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更是生命意义上的。正如詹杰诚所言:”我们通过诵读这些诗句,让他的生命在文字中继续延展”,诗歌在这里成为对抗死亡与遗忘的独特方式。

《黄梅雨季》中那个想回到北方的女孩和那个失望的南方少年,经过四十年的时光流转,依然鲜活如初。这种艺术形象的持久生命力,揭示了诗歌作为记忆载体的独特功能。许德民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黄梅雨季》写于四十年前,为何在诗人离去后的今天,仍能震动人心?”答案或许就在于诗歌触碰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那些关于乡愁、爱情、失落与希望的主题,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直指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甘伟的诗歌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

诗集的名字”黄梅雨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时间意象。黄梅雨年年如期而至,周而复始,如同诗歌的永恒轮回。甘伟在诗中捕捉的不仅是特定季节的潮湿与缠绵,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气候。”就像那黄梅时节的雨,年年依旧,无声润物。总有人,会在某一扇窗后听见它、记住它、一遍又一遍地诵念它。”这种自然意象与人类情感的融合,创造了甘伟诗歌独特的审美空间,也暗示了诗歌作为精神气候的永恒价值。

《黄梅雨季》的出版启示我们,在数字化、碎片化的当代社会中,诗歌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集体记忆的载体和文化传承的纽带。甘伟的诗歌生涯提醒我们,真正的诗人不必追求声名的显赫,而应坚守内心的真诚;不必迎合时代的潮流,而应忠于艺术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不甘伟大”的甘伟,恰恰成就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诗性存在,他的诗歌将继续如黄梅雨季的细雨,无声地浸润着每一颗渴望诗意的心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