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盛况与文化意义
2025年9月17日,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迎来了一场艺术盛事——”铁桥遗风——海上吴曙鞍马画展”隆重开幕。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当代鞍马画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华传统马文化的一次深度诠释。展览以”铁桥遗风”为主题,既暗含了吴曙对马文化坚韧不拔的追求,也隐喻着中华文化如铁桥般跨越时空的传承力量。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地标,可园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文化底蕴,为这场艺术展览提供了绝佳舞台。展览集中呈现了吴曙先生创作的100余幅鞍马画作品,时间跨度涵盖其早期探索至近期成熟之作,系统性地展示了这位当代画马名家的艺术轨迹和风格演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吴曙在开幕式上向可园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鞍马画作,这一举动不仅丰富了馆藏,更体现了艺术家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
展览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东莞作为以鞍马题材享誉后世的画家张穆的故里,与吴曙的鞍马画展形成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吴曙本人也表示,在此办展一方面是向张穆等先辈画家致敬,感念其为岭南画脉注入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让经典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这种承前启后的文化意识,使展览具备了更为深远的历史维度和时代价值。
吴曙的艺术人生与创作特色
吴曙的艺术之路始于童年时代对马的特殊情感。当代画马名家的吴曙从8岁起研习绘画,且唯独钟情于画马,这种专注与执着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与许多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不同,吴曙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他的创作技巧来源于”自己细致的观察力和领悟力”。这种自学成才的背景反而使他的艺术创作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表现风格。
吴曙与马的深厚缘分始于一次西北大漠之旅。在那段难忘的经历中,他与租赁的马匹同吃同住同行,建立了超乎寻常的情感联系。马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成为了他的朋友和伙伴。这段经历点燃了他观察马、描绘马的强烈创作欲望,也奠定了他艺术创作的情感基础。从此,吴曙成了名副其实的”马痴”,马的一举一动、一嘶一鸣长时间在他的眼前和耳畔回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在技法层面,吴曙的鞍马画最显著特点是”中西结合“的灵活运用。他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视觉表现力,形成了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震撼的艺术风格。具体而言,他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以干笔扫出鬃尾,运笔细腻苍秀,泼墨浓淡咸宜,点染勾画间气劲神足。这种技法上的融合创新,使他的马画不仅表现了马的形神,更把马的意志与灵魂挥洒纸上。
吴曙笔下的马形象丰富多元,或优美健壮,或凛然生威,或激奋昂扬,或深沉内敛,神态各异却都栩栩如生。特别是他的群马作品,常以数十匹乃至上百匹马并驱齐奔,气势如潮,展现出惊人的动感与生命张力。这种宏大场景的把握能力,体现了吴曙对空间构图和动态表现的非凡掌控力。他创作于2023年的”百米万马图”便是典型代表,这幅历时三个半月完成的巨作中,一万匹马奔腾向前的壮观景象,不仅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传达了奋勇向前的精神象征。
鞍马画的文化传统与当代诠释
中国美术史上的鞍马画题材源远流长,”渊源有自,不胜枚举”。从唐代韩幹、北宋李公麟到清代郎世宁,再到现代徐悲鸿,历代画家笔下姿态各异的骏马,总是充满着矫健雄姿而动感十足,传递出意气奋发的精气神。吴曙通过不断研习这些名家的传世作品,探求画马之道,在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评论界甚至将他誉为”当代徐悲鸿”,足见其作品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马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丰富象征。中华民族虽以龙为图腾,却也是最爱马的民族之一。史前文明的石刻和壁画上就能发现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马的形象,形成了”龙马精神”这样的成语,马与龙同题并列,足见马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分量之重。吴曙深刻理解马文化的这种深厚底蕴,他曾表示:”马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表达,它表达着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马也代表着一种中国精神,我们弘扬它的精神内涵,也是弘扬大爱无私的品格。”
在当代语境下,吴曙的鞍马画赋予了传统题材新的时代内涵。他为杭州亚运会创作的”百米万马图”和《金戈铁马》等作品,将马的昂扬姿态与体育精神相契合,展现了”奋勇向前、奋马扬鞭的精神风貌”。这种传统符号与现代精神的创造性结合,使古老的鞍马画艺术焕发出当代生命力,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范例。
吴曙的成功也得益于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支持。以上海申暄马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机构,为马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申暄城市建设集团董事长王新伟倾心打造的这一文化殿堂,让马文化”不再局限于历史的尘埃中,而是以一种鲜活、生动的姿态,重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这种企业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为吴曙等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多元生存方式。
可园的文化场域与岭南画脉
选择在东莞可园博物馆举办鞍马画展,具有特殊的地缘文化意义。可园作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不仅是岭南园林艺术的代表,更是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19世纪中后期,画家居巢、居廉曾在此创作授艺,开创了”居派”画风,对后来的岭南画派产生了深远影响。2024年举办的”双城记——岭南画派溯源研究展”就系统展示了可园与岭南画派的渊源关系。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空间中举办鞍马画展,无形中强化了艺术传承的脉络感。
东莞不仅是可园所在地,还是以鞍马题材著称的清代画家张穆的故里。张穆(1607-1687?)以画马闻名,尤善描绘马的骨相与神态,其作品被视为岭南画派鞍马题材的先驱。吴曙选择在此办展,正是出于对这位先辈画家的敬慕之情。他表示,展览一方面是”向以张穆为代表的先辈画家致敬,感念其为岭南画脉注入的深厚力量”,另一方面是希望”承其文化之脉,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让经典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这种自觉的历史意识和传承责任,使展览超越了普通的艺术展示,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对话。
可园博物馆近年来充分发挥”文化雅集传承作用”,通过一系列高质量展览构建了传统与当代的艺术交流平台。从2024年的”岭南画派溯源研究展”到本次吴曙鞍马画展,可园既梳理了地方艺术史脉络,又引入了当代创新活力,体现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主动作为。这种既有历史深度又有当代视野的策展思路,为区域文化建设和艺术生态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览的成功举办还得益于莞穗两地的文化合作。2024年的”双城记”展览就是由可园博物馆、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和广州十香园纪念馆联合主办,开创了两地文博机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模式。这种跨区域的文化协作,为本次吴曙鞍马画展积累了经验,也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日益密切的联动关系。
马画艺术的社会价值与美学教育
吴曙鞍马画展的举办,为公众提供了亲近传统马文化的平台,具有显著的社会美育价值。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表示,展览”为观众搭建了一个亲近传统马文化的平台,欢迎广大观众来可园共赏马画作品中的力量之美,感受中华传统马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艺术展览如同一方文化净土,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马画艺术所传达的力量与美感,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感召力。吴曙笔下的骏马或昂首嘶鸣,或纵横驰骋,无不体现着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与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使传统艺术形式具备了当代意义。正如吴曙为亚运会创作时所想表达的,”马是自由奔放的,它昂扬的姿态与亚运会奋发拼搏的精神非常契合”。艺术与时代精神的这种呼应,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例证。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吴曙鞍马画展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当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往往容易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迷失,忽略了那些沉淀着岁月痕迹的传统文化之美”。而像申暄马文化艺术中心这样的民间机构和可园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正通过持续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守护着传统文化的火种,让经典艺术在当代社会继续绽放光彩。
对普通观众而言,欣赏吴曙的鞍马画作不仅是审美体验,更是文化认知的过程。通过观察画家如何运用流畅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表现马的力量与美感,如何通过”中西结合”的技法既保持传统笔墨韵味又创造现代视觉震撼,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能性。这种体验式的美学教育,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深入人心,也更能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总结
“铁桥遗风——海上吴曙鞍马画展”在可园博物馆的举办,是一次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国的艺术对话。展览不仅全面展示了吴曙这位当代画马名家的艺术成就,更通过鞍马画这一传统题材,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课题。
吴曙的艺术之路启示我们,传统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他从历代名家汲取营养却不拘泥于成法,深入观察自然和生活,以”中西结合”的技法开辟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他对马文化的诠释既尊重传统又立足当代,使古老的鞍马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借鉴。
可园博物馆作为展览的举办地,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艺术展示提供了独特场域。通过这次展览,可园再次证明了其在连结传统与当代、融合地方特色与全国视野方面的独特价值。展览的成功举办也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
在更深层次上,吴曙鞍马画展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思考。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冲击下,如何保持文化自觉与自信?吴曙的艺术实践给出了部分答案:只有扎根传统、面向当代、放眼世界,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他的鞍马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5日,这段期间,观众可以前往可园博物馆,亲身感受吴曙鞍马画中”刚劲有力”的线条、”奔放自如”的墨色,以及马匹”昂首嘶鸣、纵横驰骋”的生命张力,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艺术体验中,思考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