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奢酒店”借腹生子”:月子中心成高端物业救命稻草?

高奢酒店的”月子经济”突围战

当高端酒店的传统客源持续萎缩,一组反常数据引发关注:圣贝拉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涨至3.27亿元,其月子中心过半门店藏身王府井半岛、上海外滩华尔道夫等顶级酒店。这家以”13.88万元起步、女王套餐38.88万元”闻名的月子中心,凭借轻资产模式将高奢酒店套房转化为”天价月子房”,而酒店方则收获稳定租金与客流——这场看似偶然的合作,实则是双方对存量时代的共同突围。

高端酒店困局:坪效危机下的”空间焦虑”

中国高星酒店业正陷入**”三高一低”泥潭**:人力成本年均上涨8%、能耗与租金占比超40%、餐饮收入下滑20%,但平均房价却因供给过剩被迫下调。数据显示,2024年一线城市五星级酒店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同比下滑12%,部分物业空置率突破35%。更严峻的是,高端酒店平均坪效仅为800-1200元/㎡/年,不足写字楼的一半

“我们有大把的江景套房在淡季空置,不如租给月子中心。”上海某奢华酒店运营总监透露,一套65㎡的外滩江景房平日售价7000元/晚,但若改造成月子房,月租金可达25万元——相当于每天8300元,且租期稳定长达28-56天。这种”长租抵短租”的模式,正在成为酒店业提升资产利用率的新公式。

月子中心的”奢侈品化”生意经

圣贝拉的财报揭示了一个暴利真相:其38.88万元的”外滩华尔道夫套餐”,扣除酒店房费(约40万元)和月嫂成本(约5万元)后,仍能留存31万元毛利。这背后是精准的**”场景溢价”策略**——将月子护理包装成高端生活方式:

  • 环境赋能:借用酒店米其林餐厅定制月子餐,泳池/健身房供家属使用,甚至提供劳斯莱斯专车接送;
  • 圈层营销:戚薇、唐艺昕等明星入住自带流量,小红书”花几十万坐月子”话题浏览量超2亿次;
  • 轻资产扩张:通过受托管理模式,2025年上半年新增34家门店,总门店数达113家,覆盖北京半岛、广州瑰丽等顶奢物业。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的月子中心渗透率不足10%,而中国台湾、韩国已超50%。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这片蓝海正吸引锦恩、茉莉智慧等品牌纷纷入驻丽晶、四季等高奢酒店。

跨界共生的化学反应

高端酒店与月子中心的合作绝非简单”二房东”模式,而是催生出**”住宿+母婴护理”的新生态**:

  1. 收入多元化:除租金外,月子中心客户的餐饮需求(如满月宴)、亲友探访住宿(衍生房费)、SPA等增值服务均可贡献额外收益;
  2. 资产盘活:酒店将闲置的总统套房、行政楼层改造为月子房,单房收益提升3-5倍;
  3. 品牌升级:高端物业的精细化服务(如24小时管家、医疗级安保)为月子中心背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雅诗阁中国与七弗母婴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在深圳南山高端服务公寓内,三居室月子套餐定价36.33万元,既利用了公寓的私密性,又通过酒店式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未来挑战:可持续性存疑

尽管短期红利显著,但长期来看仍面临三大考验:

  • 政策风险:部分地区对月子中心消防验收、医疗资质监管趋严;
  • 消费理性化:经济下行周期中,天价套餐可能遭遇需求收缩;
  • 竞争同质化:当更多酒店涌入赛道,稀缺性溢价或将消失。

不过,对于深陷存量竞争的高端酒店而言,与月子中心的联姻至少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与其等待传统客群回归,不如主动创造新需求。正如圣贝拉创始人所言:”我们卖的不是房间,而是让妈妈们享受贵族般疗愈的权利。”在这场关于空间价值的重构中,或许下一个爆款业态已在酝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