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红线”下的隐形困境:当大厂不再需要中年人
在互联网大厂的职场生态中,”中年人”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严格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过30多岁,但在这个以”年轻化”为荣的行业里,35岁已成为一道无形的分水岭。那些未能在30岁前晋升至管理层的”大厂老人”,往往被困在一线业务岗位,日复一日地从事着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

这些人的职业轨迹通常相似:在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期(2010-2015年)加入大厂,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红利,凭借当时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机遇快速成长。然而,随着行业增速放缓,业务不断调整,他们曾经参与的核心项目逐渐边缘化,而自身又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管理层,最终沦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
更残酷的是,大厂的淘汰机制从未停止。尽管明面上没有明确的”35岁裁员政策”,但通过绩效考核、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收缩等方式,企业总能找到理由让”性价比不高”的中年员工离开。而那些侥幸留下来的,则陷入了一种”职场等死”的状态——既无法晋升,又难以离开,只能在无尽的内卷中消耗自己。
“等死”文化:主动躺平还是被动等待?
在大厂,有一群人被称为”等死族”。他们并非真的愿意躺平,而是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一种看似消极的生存策略——等待被裁员,换取N+1赔偿,再另谋出路。
为什么他们宁愿等待被裁,也不愿主动离职?
- 经济压力: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这些现实负担让他们不敢轻易冒险。大厂的高薪(尽管性价比已大不如前)仍是他们维持家庭开支的重要来源。
- 职业焦虑:离开大厂后,他们能去哪里?中小公司薪资更低,创业风险极高,而他们积累的技能(如传统互联网运营、广告投放、基础研发)在新兴行业(如AI、硬科技)中可能已经不再吃香。
- 心理惯性:在大厂工作多年,他们早已习惯了稳定的节奏,即使厌恶内卷,但面对未知的职场环境,恐惧感往往战胜改变的勇气。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准点上下班、只做60分的任务、对晋升无欲无求、对裁员反而松一口气。这种状态在外人看来是”摆烂”,但对他们而言,却是当下最理性的选择。
大厂的”软性驱逐”:当公司不想养闲人,但也不想赔钱
大厂并不愿意直接裁员,因为那意味着高额赔偿。于是,他们采用了更隐蔽的策略——让员工自己待不下去。
- 边缘化:不再分配核心任务,让中年员工从事”养老岗”,如整理文档、优化PPT格式、做毫无意义的报表。
- 低绩效打压:通过调整KPI,让他们的考核结果逐年下滑,最终”自然淘汰”。
- 福利诱惑:提供”提前退休”或”自愿离职”方案,比如腾讯的”退休计划”(工作满15年可拿奖金和股票),诱导员工主动离开。
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公司都像大厂这样”人性化”。许多中小型企业会直接降薪、逼迫加班,甚至用”产假半薪””末位淘汰”等手段逼员工主动辞职。相比之下,大厂至少还能提供相对体面的离职补偿,这让许多中年人宁愿”耗着”,也不愿冒险跳槽。
历史的轮回:外企中年人的今天,就是大厂中年人的明天
20年前,外企也曾是中国职场人的”金饭碗”。IBM、微软、甲骨文的员工享受着高薪、稳定的福利,甚至被视作”精英阶层”。然而,随着中国互联网崛起,外企逐渐失去竞争力,那些曾经的外企中层(如今40-50岁)要么被迫离开,要么降薪转行。
如今的大厂中年人,正在经历类似的命运。但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赶上真正的”技术革命红利”。外企中年人至少经历过PC互联网的黄金时代,而今天的”大厂中年”,很多人只是吃了移动互联网的”后期红利”,技术壁垒并不高。当AI、自动化、新能源等新产业崛起时,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传统运营、基础开发)可能迅速贬值。
破局之道:是继续”等死”,还是主动寻找出路?
对于被困在大厂的中年人来说,”等裁员”或许是最安全的策略,但它绝不是最优解。真正的出路可能在于:
- 提前规划副业:利用大厂的资源积累人脉或技能,尝试自媒体、咨询、技术培训等方向,为未来铺路。
- 调整心态,拒绝自我PUA:接受自己不再是”职场主角”的现实,降低预期,但保持学习能力。
- 主动寻找机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接触猎头,关注新兴行业(如AI应用层、企业服务、出海赛道),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职场如战场,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大厂中年人的困境,本质上是时代红利消退后的必然结果。 他们曾经是时代的受益者,如今却成了被淘汰的候选人。但无论如何,与其在焦虑中”等死”,不如在清醒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毕竟,人生的主动权,从来都不应该完全交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