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后的霓虹灯匠人,把快消失的老手艺玩成了先锋艺术

在香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着一门古老而迷人的手艺 —— 手工吹制霓虹灯。刘浩辉,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不仅是 80 后新锐艺术家,更是香港仅存不到十位仍在从事这一传统技艺的匠人之一。

霓虹灯,曾是香港街头最亮丽的风景线。在过去的岁月里,它不仅照亮了城市的夜晚,更是香港独特文化的象征。从《春光乍泄》中那充满怀旧气息的灯光,到《重庆森林》里迷离闪烁的色彩,霓虹灯在香港电影中留下了无数经典画面,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霓虹灯逐渐被 LED 灯所取代,曾经辉煌一时的霓虹灯行业,如今已步入夕阳。

面对行业的衰落,刘浩辉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勇敢地扛起了传承与创新的大旗。他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融入到霓虹灯制作中,试图将这一传统技艺从单纯的招牌制作,转变为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媒介。他的努力,不仅为霓虹灯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关注这一古老的手艺。

2022 年,刘浩辉创作的大型霓虹灯作品《龙凤》惊艳亮相,让他在这一冷门行业中崭露头角。这件作品以中国传统的龙凤为主题,将东方元素与现代创作理念完美融合。作品中的龙和凤栩栩如生,灯光闪烁间,仿佛要冲破屏幕,飞向天空。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刘浩辉可谓煞费苦心。他特意购买了许多新的颜色管,这些管子需要更高的火温来烧制,物理特性和粘度也与以往不同。在制作过程中,他不断尝试新的烧管方法和连接方式,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龙凤》的成功,让刘浩辉收获了无数赞誉和关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的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既有充满东方韵味的传统元素,也有极具现代感和趣味性的创新设计。比如,他创作的跳舞奶牛霓虹灯,让人不禁想起张国荣那经典的《莫妮卡》MTV,充满了香港流行文化的印记;而他的 3D 霓虹灯作品,如折叠椅、熨斗和平底锅等,更是将霓虹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发挥到了极致,让人眼前一亮。

在刘浩辉看来,霓虹灯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它融合了工艺和科技,需要制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玻璃管的加热、弯曲、成型,再到充气、安装电极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全神贯注,不容有丝毫差错。“制作霓虹灯就像是一场实验,” 刘浩辉说,“我们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才能找到最完美的效果。”

除了传统的两极霓虹灯,刘浩辉还远赴台湾学习单极霓虹的制作技术。单极霓虹只有一个电极,它可以拧到玻璃雕塑里,使玻璃雕塑发光,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创新的技术让刘浩辉看到了霓虹灯更多的可能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单极霓虹的应用拓展得更加广泛。他的单极霓虹作品《山岳之眸》《花之颂》《生命之源》等,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更传达了他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在刘浩辉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他的得意之作。这些作品或简约时尚,或华丽繁复,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传承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霓虹灯这门传统技艺。为此,他还开设了工作坊,邀请年轻人和艺术家们来学习和体验霓虹灯的制作过程。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冷门行业,为霓虹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刘浩辉也清楚地认识到,霓虹灯行业的复兴并非一蹴而就。尽管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努力,但行业的困境依然严峻。一方面,制作霓虹灯的成本较高,且工序复杂,这使得许多商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随着老一辈匠人的逐渐离去,年轻一代对这门手艺的兴趣和传承意愿也有待提高。但刘浩辉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相信,只要有热爱和坚持,就一定能够为霓虹灯行业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香港的街头,虽然霓虹灯招牌已经越来越少,但刘浩辉和他的作品却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文化符号。他用自己的双手,将快消失的老手艺玩成了先锋艺术,让霓虹灯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奋斗史,更是对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诠释。正如他所说:“我不会轻易把老朋友忘掉。霓虹灯是香港的记忆,也是我的梦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记忆永远闪耀下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