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短剧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系列化革命”。当长剧与电影还在为系列IP的可持续性苦恼时,短剧已凭借低成本、快节奏的优势,率先跑通了“续季即爆款”的商业模式。《云渺》一年连更五季、《十八岁太奶奶》续季热度破亿、《老千》《乡下真千金》等经典IP纷纷推出续作……16部待播续季短剧蓄势待发,标志着短剧的竞争已从“单点爆发”转向“系列化长跑”。

系列化2.0时代:从“榜一门槛”到多元破局
早期的短剧续季开发,曾是“榜一爆款”的专属游戏。据统计,目前已播出的7部成功续季短剧(如《云渺》《十八岁太奶奶》),首季均位列平台热力榜榜首,首季充值额动辄数千万。例如,《云渺》四季累计热力值近7000万,红果收藏量超1200万;《十八岁太奶奶》第一季观看量破10亿,第二季热度更飙升至红果历史纪录,观看量突破30亿。
但这一“硬门槛”正在被打破。今年暑期档,《黑月光她满口谎言》凭借44万红果收藏量逆袭,导演宣布“只要回本就开拍第二季”,目前第二季已进入演员招募阶段。暴点文化创始人元畅透露,即便没有“榜一”光环,只要首季回本或接近回本,制作方就会果断推进续季——这标志着短剧系列化进入2.0时代:从“唯热度论”转向“商业可行性主导”,更多中等体量作品通过精准定位和快速迭代,也能获得系列化机会。
续季开发的节奏也显著加快。《云渺》首季播出第二天便启动第二季剧本开发,两月一更的高频更新成为常态;《十八岁太奶奶》两季间隔仅50天,《寒门小状元》更是在首季火爆后37天火速上线续集。相比之下,《老千》因打磨剧本和调配演员档期,第二季延迟7个月才推出,反而成为“慢工出细活”的特例。今年暑期《云渺4》和《十八岁太奶奶2》的成功,进一步刺激了行业速度——暴点文化的《乡下真千金2》从立项到上线仅5个月,美光盛世的《荒年全村啃树皮2》杀青后预计9月接力上线。
系列化的“短剧基因”:低成本、快迭代与IP适配性
短剧为何能成为系列化的“天生玩家”?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产业逻辑:
- 成本与效率:单集制作成本低(通常数十万元)、周期短(7-15天),允许快速试错与迭代;
- 演员与团队:原班人马更易集齐(如《云渺》主演王小亿成为修仙大女主代言人),且演员片酬随热度阶梯式上涨(主演日薪从7000元升至1.2万元),但整体仍可控;
- IP适配性:长篇网文的连载特性与短剧的“单元剧”“强冲突”形式天然契合,如百川中文创始人洛古特所言,“百川中文希望《一品布衣》能拍完一部长篇网文,超越传统长剧的体量”。
不过,系列化并非“复制粘贴”。首季的强情绪爽感(如逆袭、复仇、身份反转)难以在第二季复刻,观众对“新钩子”的期待值呈指数级上升。编剧团队需在保留核心人设的同时,创新剧情结构:《荒年全村啃树皮》用“卖冰粉”主线引出新矛盾,通过闪回保留家庭羁绊;《云渺》转型单元探案剧,每季设计独立案件(如“神兽大黄”单元),但需平衡原创性与原著IP的关联性。
挑战与破局:成本上涨、长线运营与内容创新
系列化的热潮背后,短剧行业正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 成本压力陡增:续季成本普遍上涨(部分作品涨幅超40万元),主因是演员档期稀缺(日薪翻倍)、制作周期延长(7天→9天)及特效需求提升(如《云渺》超自然场景的原创替代)。业内人士预测,若未来实现“两三部连拍”模式(如隔一周上线新季),或能摊薄边际成本。
- 长线运营短板:短剧IP尚未形成“宇宙化”生态,目前续季形式单一(以“正传续集”为主),缺乏前传、衍生剧等多元形态。对比长剧的“XX宇宙”(如《庆余年》系列),短剧的用户资产沉淀不足——红果虽通过预约机制引流,但观众呈现“漏斗型”流失(第三四季收藏量不足第一季1/3),亟需独立账号运营和跨平台联动。
- 内容创新瓶颈:随着季数增加,编剧需持续输出高创意剧情(如《云渺》第四季推翻重写剧本),但超自然元素滥用易导致审美疲劳。暴点文化通过“单元剧+轻喜剧”调和(如《十八岁太奶奶2》加入模子舞、亲情线),山海星辰则强调“故事内核统一”(如共享背景、固定角色),但闭合式结局(如悲剧、纯爱)仍难拓展系列化空间。
未来展望:从“流量爆款”到“IP资产”的进化
尽管挑战重重,系列化仍是短剧精品化的必经之路。其价值不仅在于延长IP生命周期(如《云渺》计划以番外、前传延续热度),更在于为行业提供“确定性”:
- 演员与人才沉淀:系列剧帮助演员建立代表性角色(如王小亿的“修仙大女主”、李柯以的“又老又小”特质),反哺行业人才储备;
- 商业模式升级:通过IP衍生(如周边、漫画)和广告植入,挖掘短剧的长尾价值(目前长剧衍生周边收入占比可达30%,短剧潜力尚未释放);
- 创作生态优化:推动编剧从“短平快”转向“结构化叙事”,为未来“短剧宇宙”的构建奠定基础(如马厩制片厂的《盛夏芬德拉》尝试关联前作角色)。
正如洛古特所言:“系列化让短剧从‘一次性消费品’变为‘可成长的IP资产’。” 当16部待播续季短剧陆续上线,这场始于“榜一爆款”的系列化浪潮,或将重新定义短剧的商业边界——不是所有短剧都能系列化,但能系列化的短剧,终将成为行业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