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农谚说得好:”穿着皮鞋下不了田”。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实践者必须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党员干部,如果不走出办公室,不深入田间地头,不走进工厂车间,怎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脱下皮鞋,换上胶鞋,真正”下田”走一走,才能避免成为”办公室里的专家”,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居高声远望,不如近水知鱼性。”领导干部如果总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听汇报,就如同站在岸边观鱼,永远无法真正了解水的深浅和鱼的习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工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经常拄着拐杖深入田间地头察看灾情,访贫问苦;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间,经常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群众疾苦。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仆情怀。反观当下,一些干部习惯于坐在会议室里”拍脑袋”决策,习惯于通过层层汇报了解情况,结果往往是决策脱离实际,工作浮于表面。
“皮鞋锃亮,泥土不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有的干部下乡调研,前呼后拥,走马观花,只看”亮点”不看”难点”;有的干部习惯于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对基层情况知之甚少;有的干部下基层时”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与群众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反映的是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这不仅是对工作方法的要求,更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考验。
“脱鞋下田”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政治本色。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邓小平同志也指出:”领导就是服务。”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本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取得实效。
“皮鞋”可以再穿,但与群众的感情一旦疏远就难以挽回。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深入基层了?我有多久没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我有多久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了?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学校,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期盼,解决他们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领导干部只有多”脱鞋下田”,少在”皮鞋”上沾满泥土,才能真正了解基层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支持。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