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摇一摇”广告泛滥:用户权益频遭侵害,行业乱象亟待整治

一、”摇一摇”广告成灾,用户苦不堪言

近日,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手机”摇一摇”跳转广告问题,称”人麻了,每天跳转一万次”。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广告形式正成为行业顽疾,严重侵害用户权益。

上班族李先生反映:”早上挤地铁时手机放在口袋里,一不小心就跳转到购物APP,差点撞到前面的人。”白领张女士则表示:”周末在家休息,想看看新闻,结果每打开一个APP都会跳转到购物平台,不得不反复关闭,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用户因这类广告遭遇财产损失。网友王女士爆料:”前几天打开修图APP想处理照片,突然跳转到支付界面,我没注意就点了屏幕,结果直接扣款成功,因为设置了人脸支付。”记者实测发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部分APP的支付界面设计隐蔽,关闭按钮难寻,用户极易误触。

二、广告跳转机制揭秘:传感器被”滥用”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摇一摇”广告的触发机制是利用手机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部分APP将这些传感器的灵敏度调至极致,用户步行时轻微晃动、坐下调整姿势甚至只是呼吸引起的轻微手机移动都可能触发跳转。

“这些APP将传感器灵敏度调得非常高,正常使用手机时很难避免触发。”一位不愿具名的软件工程师透露,”有些APP甚至会检测手机倾斜角度、旋转速度等多个参数,只要符合预设条件就会跳转。”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APP还会在后台持续监测用户动作,即使用户切换到其他应用也可能被”拉回”。网友陈先生表示:”我正在玩游戏,突然就被跳转到购物APP,游戏直接退出了,严重影响体验。”

三、平台为何热衷”摇一摇”广告?

尽管用户怨声载道,但各大平台仍热衷于这种广告形式。某头部广告平台内部人士透露:”‘摇一摇’广告的投放成本极低,但曝光量巨大。1000次展示中只要有1%的用户停留3分钟,对商家来说就是划算的买卖。”

该人士还透露,这类广告特别受中小商家欢迎:”他们预算有限,但又想快速获得曝光。’摇一摇’广告可以覆盖大量用户,虽然转化率不高,但胜在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型平台也参与其中。记者测试发现,包括社交、视频、工具类在内的多个主流APP都存在”摇一摇”跳转广告。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表示:”这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大家都在做,你不做就落后了。”

四、法律专家:涉嫌多重违法

针对”摇一摇”广告乱象,法律专家指出其涉嫌多重违法:

  1.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马丽红律师表示,”摇一摇”广告将用户无意识的物理动作曲解为”同意”,变相强制跳转,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2. 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误导方式获取用户注意力,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最小必要原则’。”马丽红补充道。
  3. 违反互联网广告管理规定:北京邮电大学谢永江教授指出,这类广告”难以避免误触,关闭流程繁琐,不符合《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关于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的规定”。

五、维权指南:遭遇侵权怎么办?

面对”摇一摇”广告侵害,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1. 保存证据: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建议,用户应保存跳转过程录屏、付款前后界面截图等证据,证明平台界面设计存在诱导性。
  2. 投诉举报:可先向平台投诉或向消协举报,若协商未果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关闭相关权限:用户可在手机设置中关闭不必要的传感器权限,减少被误触的可能。
  4. 使用广告屏蔽工具:部分安全软件提供广告屏蔽功能,可减少”摇一摇”广告的影响。

六、行业反思:用户体验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摇一摇”广告的泛滥折射出当前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困境: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短期来看,这类广告确实能带来流量和收入,但从长远看,过度打扰用户只会适得其反。”一位资深互联网从业者表示,”当用户对平台产生厌恶情绪时,最终受损的还是平台自身。”

专家建议,行业应建立更严格的自律机制,限制这类侵入性广告的使用。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技术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控制人。”谢永江教授强调,”互联网企业应该反思,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用户体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当前,已有部分用户开始通过卸载问题APP、关闭传感器权限等方式抵制”摇一摇”广告。这场用户与平台的博弈,或许将推动行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