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对心脏疾病的认知中,冠心病、心绞痛等名词常常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每当谈及心脏健康,这些病症就会首先浮现在大家的脑海里。然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有一种疾病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就是心脏瓣膜病。
最近,搜狐健康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主任凤玮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全方位地解析了心脏瓣膜病。
心脏“四扇门”:关闭与打开的危机
心脏瓣膜就如同心脏内控制血液单向流动的“阀门”,主要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有规律地开闭,确保血液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再被泵入全身或者肺部。
凤玮教授用形象的比喻解释道:“可以把心脏想象成有四个相互连通的‘房间’,而连接这些房间的‘四扇门’就是这四个心脏瓣膜。一旦这些‘门’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心脏瓣膜病。”
这些“门”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打不开”,在医学上被叫做瓣膜狭窄;另一种是“关不上”,也就是瓣膜关闭不全。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对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产生影响。例如,当瓣膜关不上或者出现狭窄时,常见的症状就是胸闷气短。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从心脏瓣膜病的整体发病率来看,二尖瓣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瓣膜病的50%,它成为外科手术干预的重点对象。接着是主动脉瓣疾病、三尖瓣疾病和肺动脉瓣疾病。这种发病概率的差异,也决定了临床诊疗时的侧重点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
在病因方面,导致心脏瓣膜出现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目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两种。过去,由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瓣膜病较为多见。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长期使用,自然会出现磨损、老化的情况,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别盲目靠症状判断“心门”状况
心脏瓣膜病并没有明确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都可能面临瓣膜退行性病变的风险。所以,日常关注心脏健康,重视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疾病表现上,心脏瓣膜病患者通常会有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或者胸痛、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但凤玮教授特别强调,这些症状并非心脏瓣膜病所特有的,许多其他心脏疾病也可能引发类似反应。所以,千万不能仅仅凭借这些症状就盲目进行自我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一旦察觉身体出现异常,比如在进行轻微活动时,就出现了以往需要剧烈运动才会有的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或者频繁莫名头晕,就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在众多检查手段中,超声检查凭借其便捷性和高准确性,成为早期发现心脏瓣膜病的有力工具。及时借助超声检查,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心门”损坏后的治疗方式
据凤玮教授介绍,药物治疗是心脏瓣膜病治疗的基础。在疾病早期,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然而,当瓣膜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引发了严重症状,或者导致心脏结构发生改变、收缩功能受损时,单纯的药物治疗就难以解决问题了,此时就需要外科手段进行干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外科手术外,还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对瓣膜进行修复和置换,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案。
凤玮教授总结道:“目前,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构成了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药物是基础,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治疗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全生命周期管理”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这一趋势旨在关注瓣膜疾病患者的长期获益,不仅要注重首次手术的效果,更要为未来可能的再次换瓣做好准备,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材料选择上,凤玮教授表示,心脏瓣膜材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早期临床上多采用机械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瓣(如猪瓣、牛心包瓣)逐渐崭露头角并广泛应用。如今,新一代生物瓣融合了先进的抗钙化技术与创新的瓣膜缝制工艺,大幅延长了瓣膜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为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