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一场关于安东尼·高迪的建筑盛宴正在上海悄然绽放。”绚烂归朴——高迪与他的时代”与”物乐其华——高迪之声”双展分别在久事艺术空间和久事艺术沙龙拉开帷幕,向中国观众呈现这位加泰罗尼亚天才建筑师的独特魅力。策展人尤义斯·布拉沃·法雷与约瑟夫·塞尔达在接受采访时,用”自然、艺术和乡土”三个关键词精准概括了高迪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是对一位建筑大师的致敬,更是对一种生活哲学的当代诠释。
自然:建筑中的生命诗学
高迪的建筑之所以令人着迷,在于他将自然转化为建筑语言的非凡能力。法雷指出:”高迪视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认知造就了他的思考方式。”从圣家堂树状立柱的有机生长形态,到米拉之家阳台铁艺如藤蔓般蜿蜒的曲线,再到屋顶如海浪拍岸的起伏线条,高迪将自然界的形态转化为建筑元素,创造出一种”生长中的建筑”美学。
展览现场,一件特别的展品揭示了高迪如何从家乡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米拉之家外立面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高迪家乡红山的地质形态,这种将地理特征转化为建筑语言的手法,展现了高迪对自然深刻的观察与理解。正如策展人所言:”高迪的建筑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与自然对话的结果。”
艺术:跨媒介的创作生态
高迪的艺术视野远不止于建筑本身。他视建筑为”精密协作的有机生命体”,将艺术家和手艺人视为不可或缺的”器官”。在展览”高迪之声”中,策展团队通过声音装置重现了高迪故乡留多姆斯的自然声响,这些声音塑造了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这种将听觉艺术融入建筑展览的尝试,体现了高迪跨媒介的艺术思维。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高迪与工匠们的合作模式。展览展示了圣家堂耶稣诞生立面雕塑的创作过程,揭示了高迪如何与雕塑家洛伦斯·马塔马拉及其家族密切合作。这种艺术与工艺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匠人乌托邦”——在这里,效率让位于匠心,标准化屈从于个性化,建筑成为集体艺术创作的结晶。
乡土:文化记忆的载体
高迪的故乡加泰罗尼亚不仅是他成长的摇篮,更是其创作灵感的源泉。策展人塞尔达出生在距离高迪故乡仅数公里的地方,他强调:”这是一次独特地域背景下的精神共鸣。”从古埃尔公园中融入加泰罗尼亚传统图案的碎瓷拼贴,到建筑中隐含的家乡民俗元素,高迪的作品成为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容器。
展览中特别呈现的高迪故居器物与手工艺展示,揭示了高迪如何将家乡的铜器制作传统融入建筑设计。这种对本土工艺的珍视与创新,使高迪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超越了地方主义的局限,成为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当代启示:高迪美学的永恒价值
在环境危机与技术异化的今天,高迪的建筑哲学展现出惊人的当代性。他主张”像自然一样思考”的美学观,与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法雷指出:”高迪的哲学是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哲学,不管是建筑设计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圣家堂的”布袋悬链拱”结构中得到完美体现。策展团队摒弃计算机模拟,用传统工艺复原这一结构,不仅是对高迪技术的致敬,更是对当代建筑过度依赖数字技术的反思。正如展览所传达的信息:”时间会让种子长成它应有的模样”,高迪提醒我们,真正的建筑需要耐心、尊重与敬畏。
结语: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上海双展不仅是一次高迪作品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通过”自然、艺术和乡土”这三个关键词,策展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高迪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这个建筑日益同质化的时代,高迪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杰作源于对自然的谦卑、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乡土的深情。
正如展览尾声所言:”情感是土壤,协作是根系,而时间会让种子长成它应有的模样。”高迪的建筑智慧穿越百年,依然焕发着生命力,邀请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传统与创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寻找恒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