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检出率持续攀升,五问新一轮新冠感染态势

6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了2025年5月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情况。数据显示,5月1日至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3,456例,较4月进一步增加,达到202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得注意的是,新冠阳性检出率已连续20周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重症病例数环比增长35%。面对这一波疫情,人们不禁要问:这轮新冠毒株有何新特征?流行趋势将如何演变?哪些人群需要特别防护?现有医疗手段能否有效应对?本文将一一解答。

一、新毒株有哪些特征?免疫逃逸能力是否更强?

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5月份全国报送的10,234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分析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仍为主导,其中XDV系列变异株占比超过90%,特别是第七代亚分支NB.1.8.2成为主要流行株。

“与之前的XDV系列相比,NB.1.8.2在刺突蛋白上出现了新的突变位点,使其免疫逃逸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陈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即使曾经感染过或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仍然有较高的再感染风险,尤其是间隔时间较长或免疫力下降的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毒株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从临床数据来看,其致病性并未显著增加,与之前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重症率和死亡率保持相对稳定。

二、本轮感染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变化?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指出:”本轮感染的症状谱系与之前相似,仍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疫情中’沉默性感染’比例有所上升,即部分感染者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李太生强调,”此外,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仍然是高风险群体,需要特别关注其病情变化。”

临床上还观察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如持续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等,特别是在感染后未能充分休息或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三、本轮疫情流行趋势将如何发展?

针对疫情走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在近日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分析:”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本轮疫情仍处于上升期,预计将在未来2-3周内达到峰值。考虑到病毒传播特性和人群免疫背景,疫情可能会在7月中下旬逐步回落,但可能不会像以往那样迅速消失,而是呈现波浪式流行态势。”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预测:”根据数学模型推算,本轮疫情可能在7月底前达到流行高峰,持续时间约8-10周。由于病毒变异和免疫背景变化,后续可能会出现新的流行高峰,但总体强度可能会逐渐减弱。”

四、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护?

“本轮疫情中,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三类:一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二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正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等;三是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年轻人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指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因为熬夜、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成为潜在的高风险人群。”王贵强强调,”此外,医护人员、公共交通工作者等经常接触人群的职业群体也需要加强防护。”

五、现有医疗手段能否有效应对?有哪些最新治疗药物?

“面对本轮疫情,我们仍然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应对。”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目前全国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超过20万张,重症床位超过3万张,能够满足可能的救治需求。”

在治疗药物方面,国内已有多款新冠抗病毒药物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目录。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介绍:”目前可及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先诺特韦、阿泰特韦、来瑞特韦等口服药,以及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使用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方面效果显著。”

“需要强调的是,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新冠感染和重症的最有效手段。”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呼吁,”尚未完成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的人群应尽快接种疫苗,特别是老年人和高风险人群。”

面对持续上升的疫情形势,专家们一致建议公众保持理性认识,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放松警惕,特别是高危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接种疫苗,一旦出现症状尽早就医。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这一波疫情挑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