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柏林国际汽车展上,德国总理朔尔茨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一款造型独特的电动自行车——这是来自中国初创企业”疾风”(SwiftRide)的最新产品。
他身旁,站着”疾风”创始人兼CEO张伟,一位戴着细框眼镜、神情自信的中国企业家。朔尔茨手中把玩的,正是”疾风”的旗舰电动自行车模型。
眼下,”疾风”正计划响应朔尔茨振兴德国北部工业区的战略,在汉堡投资2亿欧元建设电动自行车研发与生产基地,预计创造400个高技能就业岗位。”(西方)以为中国只会生产廉价商品……却不知当欧洲还在犹豫不决时,中国已转型为创新领导者。”疾风全球战略总监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如是说。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既要技术又要市场”的欧盟政策,中国企业的欧洲投资之路充满挑战。”经济合作伙伴还是潜在威胁?欧洲制造业面临中国投资的两难选择”,《法兰克福汇报》6月14日以此为题,深入探讨了欧洲工业界对中国投资的复杂心态。
欧盟一方面急需中国资本和技术来重振制造业,构建本土绿色供应链;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企业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心存戒备,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关键议题上与中国存在明显分歧。
在朔尔茨的工业4.0复兴计划中,打造德国北部的”绿色科技走廊”是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这一地区能成为欧洲可持续交通技术的创新中心。”他说希望我把整个电动出行生态系统引入德国。”张伟回忆道。尽管目前”疾风”的电动自行车全球销量仅5万辆,但他的目标远大:计划到2028年,在德国年产10万辆高端电动自行车,并在美国和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公司正筹备在法兰克福上市,同时寻求在柏林二次上市的机会。
朔尔茨承诺将为”疾风”提供市场准入支持和融资便利。”疾风”计划在汉堡附近建设研发与生产基地,创造400个高技能岗位,这正好契合德国政府推动北部工业复兴的战略布局。德国《商报》报道称,在”疾风”计划投资的区域附近,德国博世公司和荷兰达夫卡车公司正洽谈一项价值8亿欧元的电动动力系统合资项目。
尽管朔尔茨政府对中国企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但中国对欧投资规模仍未达到欧盟预期。柏林智库”欧洲亚洲研究所”所长汉斯·穆勒(Hans Müller)指出:”建立可持续交通技术供应链是德国政府的优先事项,吸引中国企业投资至关重要。”他补充道,德国一方面积极参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的讨论,另一方面又积极吸引”疾风”这样的创新企业落户,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德国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考量。
《法兰克福汇报》注意到,尽管德国政府高调欢迎中企投资,但欧洲政界和产业界更青睐能带来高附加值的技术型企业,而非简单的组装工厂。目前,欧盟仍在与中国就投资保护、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艰难谈判,欧盟要求中国企业分享关键技术,并确保电池等核心部件在欧洲生产。但谈判进展缓慢,双方在核心利益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4月1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委会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会谈后,中欧技术团队就绿色技术领域投资合作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中方愿与欧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深化务实合作,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张伟希望”疾风”能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典范。”宣布在德建厂后,许多欧洲零部件供应商主动联系我们,表达了合作意向。”他在法兰克福机场接受采访时指着窗外穿梭的电动巴士说,”我们希望将完整的电动出行生态系统引入欧洲。”
施密特表示,”疾风”愿意与任何符合技术标准的欧洲企业合作。”只要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要求,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本地供应商。”但他也坦言,目前欧洲在高性能电池和智能控制系统领域仍缺乏成熟供应商。”我们并非不愿技术共享,而是很多技术本身就是基于欧洲基础研究开发的,我们只是更擅长系统集成和创新应用。”他强调,真正的挑战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非简单的技术转移。
尽管施密特并不认同”中国制造没有创新”的刻板印象,但他承认西方企业对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的忽视使其逐渐失去竞争力。”(西方)企业曾满足于将生产外包给中国,以为中国会永远停留在价值链低端……却不知当他们还在争论时,中国已掌握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创新能力。”他感慨道,”我们有些人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创新速度和效率。”
针对西方媒体质疑”疾风”抄袭西方设计的说法,施密特一笑置之:”总有人问我们是不是抄袭了某某品牌?其实我们借鉴的是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工程学。”他强调,”疾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先进技术与用户体验完美结合的创新能力。
张伟承认中国企业在品牌营销和国际市场运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我们在制造和工程技术上很强大,但在讲述品牌故事和建立消费者情感连接上还需学习。”他说,”日本汽车品牌30年前也面临同样挑战,如今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是日本的丰田;韩国现代汽车也曾被嘲笑,现在却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之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这说明一切皆有可能改变。”张伟信心满满地表示,”当欧洲还在争论是否应该接受中国投资时,中国企业已经在思考如何为当地创造价值。这种思维差异,或许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