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智行赴港IPO:阿里系“智能座舱第一股”的机遇与挑战

在智能汽车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关键转型。2025年8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拟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阿里生态系统战略的重要调整,更揭示了智能汽车产业链价值重估的新趋势。作为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头羊,斑马智行此次IPO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顶着“市场份额第一”光环的它,却面临着连续三年亏损超26亿元、毛利率持续下滑的窘境。本文将深入剖析斑马智行的技术底蕴与商业困局,探究其在华为、百度等巨头环伺下的突围之路,以及分拆上市对阿里智能汽车战略布局的深远意义。

战略分拆:阿里生态协同与资本运作的双重考量

阿里巴巴对斑马智行的分拆决定绝非偶然,而是基于生态战略优化与资本价值释放的精准计算。成立于2015年的斑马智行,最初由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发起设立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成立,承载着将互联网基因注入传统汽车产业的使命。经过多次股权重组,截至2025年8月,阿里仍持有斑马智行44.72%的股份,上汽集团通过关联公司持股34.34%,形成双巨头控股格局。这种独特的股权架构既赋予了斑马智行深厚的产业资源,也为其打上了深刻的“阿里系”烙印。

从阿里生态系统战略视角看,此次分拆是继阿里云、菜鸟之后又一块重要业务板块的资本化运作。根据阿里公告,分拆完成后其持股比例将降至30%以上,斑马智行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但仍是重要的权益法被投资方。这种“松绑但不放手”的策略,一方面保持了阿里在智能汽车关键赛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赋予了斑马智行更灵活的决策空间去拓展非阿里系客户。正如招股书所示,斑马智行已接入非阿里系服务70%以上,覆盖加油站2000+、停车场8000+、景区1000+家,这种生态开放度对其争取主机厂客户至关重要。

资本价值释放是此次分拆的另一核心逻辑。斑马智行作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领域的“隐形冠军”,其真实价值长期被掩盖在阿里庞杂的业务体系中。独立上市将迫使资本市场对其重新定价——按2024年收入计算,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搭载量同样排名第一。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3274亿元,其中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将占1149亿元,身处这一高成长赛道,斑马智行有望获得比在阿里体系内更高的估值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斑马智行的上市紧迫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日益紧张的财务状况。2022-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26亿元,2025年一季度更因18.41亿元无形资产减值导致单季亏损扩大至15.82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现金及等价物仅剩31.61亿元,对于每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的斑马智行而言,上市融资已成为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生死之战。阿里选择此时分拆,既是对斑马智行资金需求的回应,也暗含了将亏损业务出表的财务优化考量。

技术底色:从OS到AI的进化之路

斑马智行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持续的战略进化。公司成立之初便继承了阿里巴巴YunOS的技术基因,后演变为自主研制的AliOS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这一系统已成为中国车载操作系统自主化的标杆。官方数据显示,AliOS拥有超过2亿行代码和2500余项操作系统相关专利,技术底蕴不容小觑。斑马智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清晰的“OS三部曲”战略脉络:从智能车机到智能座舱,再向智能整车操作系统演进,这种循序渐进的技术路线确保了其在行业变革中始终占据有利位置。

操作系统层面的优势构成了斑马智行的第一道技术护城河**。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家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应商之一,斑马智行独创性地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和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支柱整合为统一平台。这种整合能力使其区别于传统Tier1供应商,能够为主机厂提供更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6月,斑马智行系统已在60个主机厂的逾800万辆车上搭载,覆盖14个国家,量产规模在国内第三方供应商中首屈一指。其系统兼容性同样出色,适配紫光展锐、黑芝麻智能等多种车规级芯片,为主机厂提供了灵活的硬件选择空间。

斑马智行技术战略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是大模型的深度集成。2024年9月,公司发布“元神AI”技术品牌,标志着从传统OS供应商向AI驱动型企业的转型。IDC 2025年发布的评测报告显示,斑马智行在九家中国顶级汽车AI公司中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排名第一,尤其在车辆控制、驾驶、生活场景等真实应用场景中表现突出。其创新的“1个System Agent + N个平台级Agents”架构,已实现10大类智能体上车,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控车、点外卖等复杂操作,真正迈向“无触控、无App”的交互新时代。这种AI能力的快速进化,使斑马智行从L2级智能座舱跃迁至L3级任务自动化阶段,建立起行业领先优势。

斑马智行的技术生态融合能力同样值得关注。背靠阿里生态,斑马智行深度整合了高德地图、支付宝、淘宝、阿里云ET语音等技术模块,形成了独特的服务闭环。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构建“芯联盟”,与高通、地平线、速腾聚创等产业链伙伴合作,强化了在智能汽车全链条的技术话语权。2025年初与智己汽车、饿了么合作推出的“AI生态座舱”,首次实现了车载场景下的无缝服务体验,展示了斑马智行作为生态连接者的价值。这种“不独占但主导”的生态定位,使其既能利用阿里资源,又能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吸引多元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斑马智行已启动面向新十年的“新三驾马车”战略,从OS系统级软件服务商向全栈AI技术服务商升级,再向AI软件生态服务商与联合运营商演进。这种前瞻性的战略定位,反映了公司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把握——随着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演进,单纯的OS价值确实可能衰减,但AI驱动的全栈能力将成为新的价值高地。斑马智行在2024年对操作系统资产的大额减值,恰恰印证了其向AI全面转型的决心。

财务真相:高增长背后的盈利困局

斑马智行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呈现出一幅充满矛盾的图景: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与持续恶化的盈利能力形成鲜明对比。2022-2024年,公司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从83.5万台增长至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7.2%,2024年中国市场新车合作覆盖率超过15%,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渗透力。然而,同期营业收入却停滞不前,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2024年甚至出现5.4%的同比下降,这种“量增价不增”的现象揭示了智能座舱行业激烈的价格竞争现状。

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更凸显了斑马智行的盈利困境。2022-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53.9%骤降至38.9%,三年间下滑15个百分点。斑马智行在财报中将此归因于“为支持长期增长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包括扩大规模、深化主机厂合作及加速技术应用。但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这反映了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同质化加剧下的普遍困境——随着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入局,主机厂自研团队崛起,第三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被持续削弱。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在2025年4月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智舱技术已经高度同质化”,这一判断直接指向了行业利润率普遍承压的核心原因。

斑马智行财务压力的最大来源是居高不下的研发投入。2022-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达11.11亿元、11.23亿元和9.80亿元,三年累计32.14亿元,远超同期24.81亿元的总营收。如此巨额的研发投入,即使在科技行业也属罕见,反映了斑马智行在AI军备竞赛中的孤注一掷。从研发效率看,斑马智行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收入从2022年0.16亿元增至2024年0.55亿元,复合增长率85.3%,增速可观但基数仍小,仅占2024年总收入的6.6%,距离支撑公司盈利还有漫漫长路。

资产减值与客户集中风险进一步放大了财务不确定性。2025年一季度,斑马智行对操作系统资产计提18.41亿元减值损失,导致单季度亏损飙升至15.82亿元。这种减值反映了管理层对操作系统未来现金流预期的下调,本质上是对传统业务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客户结构方面,2022-2024年上汽集团作为最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虽从54.7%降至38.8%,但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仍高达88.5%,暴露出斑马智行业务多元化的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155.9天恶化至2025年一季度的265.6天,显示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议价地位正在弱化。

斑马智行的现金流状况已亮起红灯。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剩31.61亿元,总权益47.43亿元,按2024年8.47亿元的亏损幅度计算,剩余现金仅能维持约3年运营。斑马智行在招股书中坦承:“我们的技术仍需要长期大规模资金支持,并且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大规模商业成功”,这种罕见的风险提示既反映了管理层的危机意识,也揭示了智能汽车赛道长周期、高投入的残酷现实。上市融资对斑马智行而言已非发展问题,而是生存必需。

行业竞合:红海市场中的突围策略

智能座舱赛道已演变为科技巨头、传统Tier1与主机厂自研团队三方角力的竞技场。在这个被斑马智行预测2030年将达3274亿元规模的市场上,竞争格局日趋复杂化、碎片化。斑马智行招股书中将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德赛西威等传统汽车电子供应商,以及主机厂自研团队均列为竞争对手,反映出行业边界日益模糊的现实。在此背景下,斑马智行必须构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能在多方挤压中找到生存空间。

华为鸿蒙OS的强势崛起构成了斑马智行的最大威胁。凭借“鸿蒙+HI”全栈解决方案,华为已与赛力斯、奇瑞、长安等车企建立深度合作,其生态协同能力与品牌影响力远超斑马智行。相较之下,斑马智行的优势在于更中立的市场定位——作为阿里与上汽联合孵化但独立运营的企业,其非排他性合作模式对担忧“灵魂论”的主机厂更具吸引力。斑马智行接入非阿里系服务超70%的生态开放性,也区别于华为相对封闭的HarmonyOS生态,为主机厂保留了更多自主权。这种“技术深度绑定+生态适度开放”的平衡术,成为斑马智行应对华为竞争的关键筹码。

应对主机厂自研趋势是斑马智行面临的另一重挑战。近年来,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纷纷加大操作系统自研力度,反映出主机厂对智能座舱这一差异化阵地的重视。斑马智行的对策是提供比主机厂自研更经济、更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2500余项操作系统专利和超2亿行代码积累的技术底蕴,加上阿里大模型的快速赋能,为主机厂节省研发成本和时间窗口。其“基础应用配置式激活,一键国际化”的弹性交互框架,尤其适合出海车企快速适配海外市场。斑马智行与上汽的合作演变颇具启示:尽管上汽已开展自研,但2025年3月发布的智己L6仍搭载斑马智行“IMAIOS生态座舱”,证明第三方解决方案在创新效率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国际化布局正在成为斑马智行的新突破口。中国汽车出口量连年攀升,2025年更跃居全球第一,为斑马智行提供了跟随自主品牌出海的黄金机遇。公司已开发支持欧洲、东亚、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区域的海外版智能座舱系统,并通过R155、R156等国际认证解决合规壁垒。这种“In China for Global”的战略,使斑马智行能够利用中国在AI应用领域的先发优势,快速抢占海外市场空白点。相较华为受地缘政治因素制约的国际化进程,斑马智行作为相对低调的“上海AI北斗七星企业之一”,在国际拓展中可能面临较少政治阻力。

斑马智行的差异化聚焦策略还体现在对垂直场景的深耕上。当多数竞争者仍停留在基础语音交互时,斑马智行已通过“一箭十星”交互智能体实现控车、外卖、娱乐等十类场景的深度服务闭环。IDC报告特别指出,斑马智行在“车控、车书、生活场景”中已形成任务闭环能力,这种将AI技术与真实用车场景紧密结合的务实路线,使其避免了陷入纯技术参数的无效竞争。2025年上海车展上,斑马智行是少数展示“AI点外卖”实景能力的厂商之一,这种场景化差异将成为其对抗大厂标准化方案的重要武器。

面对行业“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架构变革,斑马智行正从智能座舱向整车智能操作系统升级。其与智己汽车、饿了么合作的“AI生态座舱”已初步实现车与生活服务的无缝连接,向着“第三生活空间”的愿景迈进。斑马智行首席产品官蔡明提出的“三重定位”——自主OS量产规模最大的全能干将、AI场景覆盖最全的首发冠军、AI生态渗透最深的服务专家,清晰勾勒出其在产业新变局中的差异化竞争姿态。这种多维度身份的重叠,正是斑马智行在巨头林立的红海市场中寻求破局的关键战略。

上市前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价值重估

斑马智行此次赴港IPO,既是对其过往十年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更是面向更严峻市场竞争的成人礼。作为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斑马智行的上市前景将取决于资本市场对其技术价值与商业变现能力的平衡判断。从招股书披露的募资用途看,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市场份额扩张、全球拓展及潜在收购,反映出公司意图借上市契机强化技术领先地位并突破增长瓶颈的战略意图。然而,在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盈利能力要求日益苛刻的当下,斑马智行需要向投资者清晰传达其从技术优势到商业成功的转化路径。

斑马智行的核心投资亮点首先体现在其赛道卡位优势上。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搭载量同样排名第一。在中国智能座舱市场预计2030年达3274亿元的预期下,斑马智行作为先行者已建立规模壁垒。其操作系统已搭载于800万辆汽车,覆盖14个国家,这种量产实绩为主机厂客户提供了质量验证和安全保障,是后来者难以快速复制的竞争优势。斑马智行在AI大模型上的先发优势同样显著,IDC评测显示其智能座舱大模型在九家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这种技术领先性在AI定义座舱的时代将愈发珍贵。

商业模式的进化潜力构成第二重投资逻辑。斑马智行正从传统License模式向“软件服务+生态运营”转型,这种转变可能带来更可持续的收入结构。其车载平台服务已涵盖180多个品类的座舱原生应用,覆盖娱乐、导航到生活方式等多领域,为未来应用分成奠定基础。与饿了么等合作伙伴的“AI生态座舱”探索,更预示着斑马智行可能发展出基于场景的服务佣金模式。若能成功打通“操作系统-场景服务-商业变现”的闭环,斑马智行将摆脱对一次性软件授权的依赖,获得类似互联网企业的经常性收入流,这对其估值提升至关重要。

国际化的想象空间是第三个价值支点。中国汽车出海浪潮为斑马智行提供了天然的国际拓展契机。其海外版智能座舱系统已支持多语种、多算力平台、多屏交互等国际化需求,并通过欧洲GDPR等严格认证。斑马智行在招股书中特别强调将部分募资用于全球市场拓展,反映出管理层对国际化战略的重视。相较于在国内市场与华为、百度等贴身肉搏,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可能为斑马智行提供更宽松的竞争环境和更高利润率,这也是资本市场可能给予估值溢价的重要因素。

然而,斑马智行的投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最直接的挑战是盈利时间表的不确定性——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超26亿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更扩大至15.82亿元,却未在招股书中给出明确的盈利指引。斑马智行坦承“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大规模商业成功”,这种罕见的风险提示反映了智能汽车赛道的高淘汰率现实。第二大风险是客户集中度过高,尽管对上汽集团的收入依赖从54.7%降至38.8%,但前五大客户占比仍近90%,这种客户结构使斑马智行业绩极易受单一大客户策略调整影响。第三重风险来自技术路线的快速变迁,随着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演进,传统操作系统价值可能进一步衰减,斑马智行能否在AI新赛道保持领先存在变数。

斑马智行原CFO夏莲的公开批评更增添了上市争议。夏莲在离任后直言“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认为“过去三年是斑马最好的三年”,这种内部人士的负面评价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其指出斑马智行业务发展依赖上汽与阿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确实戳中了公司商业独立性的软肋。

从估值角度看,斑马智行面临科技企业与汽车供应商的估值逻辑冲突。作为AI大模型与智能座舱的领先者,斑马智行有理由要求科技企业的高估值倍数;但其主要客户为传统主机厂、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又可能使投资者倾向于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标准定价。这种身份认知的撕裂,可能导致斑马智行上市初期面临估值波动风险。阿里巴巴选择在此时分拆斑马智行上市,既有为其输血续命的现实考量,也不乏在智能汽车投资热潮退去前实现资本退出的战略意图。

表:斑马智行2022-2024年核心财务与运营数据

指标2022年2023年2024年变化趋势
营业收入(亿元)8.058.728.24基本持平
亏损及综合开支(亿元)8.788.768.47小幅收窄
毛利率53.9%46.4%38.9%持续下滑
研发投入(亿元)11.1111.239.80维持高位
智能座舱搭载量(万台)83.5202.8233.4CAGR 67.2%
上汽收入占比54.7%47.4%38.8%逐年下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