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少儿编程教育机构”码未来”在其上海总部张贴公告,称因”战略调整和系统升级”暂停所有线下课程,员工转入远程办公状态,但未给出明确的恢复时间表。在此前后,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多地”码未来”校区相继宣布停课,引发了家长们的广泛担忧。
家长遭遇:预交数万元课程费,机构突然停摆
北京朝阳区”码未来”望京校区的学员家长李女士向记者透露,她在去年”双十一”促销期间购买了价值2.8万元的两年编程课程套餐,包含120个课时,目前仅完成了35个课时。”6月1日孩子还正常上课,6月2日突然接到通知说校区关闭,所有课程暂停。”李女士表示难以接受。
另一位深圳福田校区的家长王先生则遭遇了更复杂的情况。他去年分两次共支付了3.6万元为两个孩子报名编程课程,享受”买两年送一年”的优惠。”现在被告知赠送的课程不能折现,只能按原价计算退费,而且需要扣除30%的手续费。”王先生告诉记者,机构给出的退费方案是”根据剩余课时按月退还,预计需要4-6个月才能完成全部退费流程”。
员工讨薪:多地校区关闭,员工被欠薪数月
除了家长的预付款问题,”码未来”的员工也面临薪资拖欠的困境。记者6月5日走访了上海多家”码未来”校区,发现大部分门店已经关闭,办公区域人去楼空。
在徐汇区某校区,记者看到门口张贴着一份由场地提供方发布的通知:”码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拖欠我司数月租金及物业费,经多次催缴未果,现正式解除租赁合同。”营业执照显示,该公司正是”码未来”的运营主体。
据多位离职员工透露,他们已经有4-6个月没有收到工资。”公司一直说资金紧张,让我们再坚持一下,没想到突然就关闭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员工表示。
创始人回应:承认管理失误,承诺解决问题
面对家长的质疑和员工的诉求,”码未来”创始人张明在6月7日发布了一段视频声明。他首先向所有受影响的学员、家长、员工及合作伙伴道歉,并承认”公司在战略决策和财务管理上存在严重失误”。
“作为创始人,我对这次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明在视频中表示,”我已经抵押了个人房产,筹集了1500万元资金试图挽救公司,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外部投资和战略合作。”
张明还提到,部分家长和媒体的”负面报道”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导致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我们欢迎监督,但也希望公众能给我们一些时间解决问题。”他承诺将在6月30日前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家长的预付款得到妥善处理。
然而,张明的回应并未完全平息家长们的疑虑。许多家长表示,他们对”码未来”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因为创始人没有详细说明资金的具体去向和目前的债务规模。
家长维权:多地自发组织,寻求法律途径
事件发生后,各地家长纷纷组建微信群,交流信息并商讨对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家长们已经组织了多次线下维权活动,要求”码未来”退还剩余课程费用。
上海的一位家长代表赵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联系了律师,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我们统计了一下,仅上海地区就有超过500个家庭受到影响,涉及金额超过千万元。”赵女士表示,家长们希望”码未来”能够尽快公布详细的退费方案,并确保资金安全。
行业反思:预付费模式再引争议
“码未来”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培训行业预付费模式的质疑。近年来,多家知名教育机构因资金链断裂而突然倒闭,留下大量未完成的课程和无法退还的预付款,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邱宝昌指出:”预付费模式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预付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更严格的规范。
法律界人士也对此发表了看法。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伟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培训机构应当履行合同义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机构无法继续提供服务,应当全额退还剩余预付款。”
监管介入:多部门联合调查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教委等多部门已经介入”码未来”事件,正在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资金流向等进行全面调查。同时,北京、广州等地的相关部门也表示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
教育专家王教授认为,此次事件暴露出教育培训行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稳健经营,而不是盲目扩张。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目前,”码未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家长们都在焦急等待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场危机不仅关乎一个教育机构的存亡,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培训行业规范发展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