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HUD:小米与宝马竞逐下,车载显示新趋势?

在汽车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一块“屏幕”正悄然成为车企竞争的新焦点,它并非我们熟知的中控屏或仪表盘,而是抬头显示(HUD),尤其是P – HUD。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小米YU7上应用的P – HUD,竟可能比宝马更快实现量产,这不禁让人好奇,小米在这一领域究竟比宝马领先多少?

HUD的发展演进

HUD最初是为保障飞行员飞行安全而生,其功能是让飞行员无需低头查看参数,以此提高飞行安全性。后来,汽车厂商借鉴了这一概念,将HUD引入汽车领域。早期的HUD存在诸多局限,显示区域小、信息少且颜色单一。直到1997年,彩色HUD才出现。

回顾汽车HUD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技术形态。C – HUD曾经流行一时,像日产蓝鸟、马自达的马3、马6以及MINI等车型车前那块显示车速信息的透明树脂面板,就是C – HUD的典型代表,它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全息影像,相当炫酷,但受限于技术,其功能和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W – HUD是目前大多数车型采用的HUD形式,它投影在挡风玻璃上,在显示区域、信息、颜色、成像尺寸以及素质等方面,都远超C – HUD。从2006年的君越、丰田皇冠Majesta、宝马第五代5系,到近年来华为系、蔚小理等品牌的车型,大多配备了W – HUD。

AR – HUD则是更为高级的存在,与W – HUD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了双焦面,需要更复杂的光学系统,如DLP或者激光扫描光源,反射镜为高精度曲面,光机体积通常在11升以上,并且还得整合ADAS算法,成本也比W – HUD高不少。现款的奔驰S级、问界M9都使用了大尺寸的AR – HUD,不仅能实现导航指示、ADAS信息以及摄像头画面信息的增强现实投影,还呈现出信息和颜色丰富、类似裸眼3D的效果。

当AR – HUD仍不能满足需求时,P – HUD应运而生。宝马全景iDrive已将其成品展示出来,小米发布的YU7更是直接将P – HUD应用到了量产车型上,展现出在技术应用上的大胆尝试。

P – HUD的特别之处

以宝马全景idrive的P – HUD为例,黑色投影区域集成了车速、导航指引、续航里程、电量、方位、空气指数等众多信息。与AR – HUD显示导航指引相比,P – HUD能提供更多信息,且信息从左到右排布,视觉上不会感觉信息堆叠,主驾位只需一扫,便可掌握各种信息。同时,它将信息投影到前挡风玻璃底部的黑色区域,黑色“幕布”不易受阳光影响,观察信息就像观察路况一样自然。

小米YU7的天际屏,严格来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屏幕。它在仪表台前方布置了三块Mini LED屏幕,再投影到前风挡下面的黑色区域,官方称之为全景曲面投影技术。与传统方式相比,它解决了诸多问题。普通挡风玻璃会有反光,直接投射上去成像会变形,而YU7的天际屏对玻璃下方进行了涂黑处理,并配有矫正畸变的算法。其显示区域足足有1.1米宽,基本覆盖了左右A柱之间的范围,清晰度高达108PPD(指每度视角内的像素数量,贵一点的VR头显索尼PS VR2约为40 PPD,传统HUD是20 – 40 PPD),再加上1200尼特的高亮度以及小于1%的反射率,无论在何种光照条件下,画面都能清晰可见。

在功能方面,小米YU7的天际屏更是玩出了新花样。除了常见的时速、导航信息,它还能根据不同场景展示多样内容。开启辅助驾驶时,会显示SR的信息;打灯变道,能看到盲区影像;切换驾驶模式,能呈现空悬和动力数据;选歌时,不同专辑会平铺在天际屏上,带来强烈的沉浸感,甚至还能查看家里小米电器的状态,实现信息的自由组合。

小米与宝马的P – HUD,本质上都是为了让车载信息更好地展现。传统仪表盘和普通HUD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P – HUD结合了二者的优点,既有传统仪表盘不受光线影响的特性,又具备普通HUD与视线齐平的优势,堪称两者的完美融合。

当年特斯拉引发了大屏潮流,改变了人们对汽车内饰的认知。如今,P – HUD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各方纷纷跟随的新技术趋势呢?小米在这方面的率先应用,或许已经抢占了市场先机,但宝马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底蕴和品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车载显示技术也在不断革新。P – HUD作为新兴技术,正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小米YU7和宝马的相关车型都展示了P – HUD的独特魅力。未来,P – HUD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驾驶者带来更加便捷、丰富和安全的驾驶体验。究竟是小米以其创新的速度和科技感引领这一潮流,还是宝马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声誉在P – HUD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其他车企也必将加入到这一竞争行列中,共同推动P – HUD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驾驶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