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球馆里的声浪之争:张本智和的”吼叫哲学”与乒乓江湖的代际注脚

2025年WTT瑞典大满贯的赛场上,蓝色地胶在聚光灯下泛着冷冽的光。当东道主选手莫雷加德带着翻译走向场边时,正在做拉伸的张本智和抬起头,发梢还沾着未干的汗珠——这个22岁的日本乒坛天才,正以一种标志性的方式迎接属于他的”风格讨论”。

“吼叫是我的呼吸,是我和球台的对话”

“能聊聊你比赛中标志性的吼叫吗?”面对镜头,莫雷加德的问题带着几分好奇的试探。这个问题在乒乓球圈流传已久:从14岁横扫欧洲青训营的少年,到如今站上世界大赛决赛的顶尖选手,张本智和的每一次挥拍几乎都伴随着喉间的轰鸣,像一柄无形的重锤敲打着对手的神经。

张本智和放下护腕,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跳动着少年人特有的坦诚:”很多人觉得这是刻意的表演,但对我来说,这就是最自然的比赛状态。”他指了指球台,”当我全力跑动接球时,肌肉紧绷到连呼吸都困难,吼叫能帮我打开胸腔;当我打出制胜分时,那声喊其实是释放压力的本能——就像你们看到足球运动员进球后脱衣庆祝,本质是一样的。”

这番话让人想起三年前他在德国公开赛的采访。那时19岁的张本面对”是否过度依赖吼叫”的质疑,曾皱着眉头反问:”你们看马龙打球时吼吗?他30岁还能那样稳定输出,是不是因为不需要用声音找节奏?”如今的他已学会用更温和的方式解释:”以前总觉得吼叫能震慑对手,现在明白真正的强者靠的是技术。22岁的我,该学会更高效地分配体力了。”

训练馆里的”声浪预警”:田志希的微妙调侃

关于张本的吼叫,最生动的注脚或许来自韩国选手田志希。这位同样拥有华裔背景的”00后”名将,在接受韩媒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每次去瑞典训练馆,我都能提前半小时判断张本有没有来——如果走廊里突然响起那种穿透力极强的’啊——’,不用看监控也知道他在热身了。”

这句调侃背后,是两人多年交手的”特殊记忆”。2023年平昌亚锦赛混双半决赛,田志希与搭档申裕斌对阵张本智和/早田希娜。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第三局关键分时,张本的吼叫声甚至盖过了球鞋摩擦地胶的声响,田志希在接发球前忍不住侧头看了眼挡板外的计时器——”那声音太有压迫感了,我甚至能通过他的喊声判断他要变线还是扣杀。”

不过田志希并非刻意针对。在韩国队的训练日志里,曾有这样一段记录:”张本的吼叫是他的’技术信号’,高音调对应正手爆冲,低沉的嘶吼往往是反手拧拉前的准备。如果能适应这种’声波干扰’,反而能更精准地预判他的击球线路。”或许正如她私下对队友所说:”与其说我在吐槽,不如说这是顶级选手之间的’特殊默契’。”

从”对抗父亲”到”接纳自我”:吼叫背后的成长密码

张本的吼叫习惯,最早要追溯到父亲张本宇的训练课。这位前日本乒协强化部部长,曾在儿子6岁时就开始用”声音激励法”训练:”小张本击球时总是缩着肩膀,我就告诉他,把力量从喉咙里喊出来,身体自然就打开了。”于是,在东京都板桥区的那间小小球馆里,6岁的孩子举着比自己还高的球拍,每打出一记好球就用尽力气喊”呀——”,邻居们一度以为这家人养了个”爱唱歌的网球少年”。

但随着年龄增长,张本对这种”声音标签”产生了矛盾。17岁世青赛夺冠后,他曾对着镜头嘟囔:”每次喊完都觉得自己像个傻子,马龙哥哥从来都不这样。”那时的他,总在尝试模仿偶像的沉稳:调整呼吸频率、压低击球时的闷哼、甚至在教练提醒”注意表情管理”后,刻意板起脸打球。直到2022年成都世乒赛团体赛,面对中国队的”死亡阵容”,他在决胜局10:9领先时,下意识吼出了一声”いける!”(我能行),结果连扳两分锁定胜局。

“那声喊之后,我突然明白了。”张本在最近的直播中坦言,”以前总觉得成熟就是压抑情绪,但其实竞技体育最需要的就是真实。我的吼叫不是为了挑衅谁,而是向自己确认:我还在战斗,我还能赢。”

许昕的”解码”:顶级选手的”心理战术”

作为国乒队的”智多星”,许昕对张本的吼叫有着更专业的观察。在8月18日的队内训练赛间隙,当记者提起这个话题时,他放下球拍,笑着回忆起2021年全运会对阵张本的情景:”那时候他还是个’暴脾气小孩’,每次接我发球都要吼两嗓子,好像要把球台震裂似的。后来熟悉了才发现,他的吼叫是有’频率’的——关键分时声音会突然拔高,这时候往往是要变线;连续丢分后吼叫声会变短促,可能是在给自己打气。”

在许昕看来,这种”声音战术”本质上是顶级选手的”心理博弈”:”乒乓球是对抗性极强的项目,除了技术比拼,更是心态的较量。张本的吼叫有两层作用:对外是干扰对手的注意力,对内是强化自己的专注度。就像篮球运动员罚篮前会拍球调整节奏,足球门将扑救前会大喊’过来啊’,都是通过感官刺激提升临场状态。”

他同时指出,随着张本技术的成熟,这种”声音战术”正在悄然进化:”以前他的吼叫更依赖本能,现在明显更有针对性。比如对阵欧洲选手时,他会用低沉的吼叫打乱对方的发球节奏;遇到亚洲选手时,高音调的喊叫则更擅长制造压迫感。这其实是他阅读比赛能力提升的表现。”

球桌两侧的共鸣:吼叫之外的乒乓本质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被张本的吼叫影响”时,莫雷加德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答:”刚开始确实会有点不适应,但后来我发现,真正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是球的轨迹,而不是声音。”这位以”情绪流”打法著称的瑞典天才,曾在2023年欧锦赛决赛中,用连续12个正手爆冲击败法尔克,赛后他笑着说:”我和张本其实很像——我们都在用最本真的方式表达对乒乓球的热爱。”

这或许道破了竞技体育的本质:无论是张本的吼叫、马龙的凝视,还是莫雷加德的振臂欢呼,都是运动员与自我、与对手、与这项运动的深度对话。正如许昕在训练结束后所说:”评价一个选手,不能只看他是否’吵闹’,而要看他能否在高压下保持真实。张本的吼叫或许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但他对乒乓球的那份赤诚,应该会永远响亮下去。”

夜幕降临的瑞典马尔默体育馆,张本智和结束了一天的训练。他站在球台前,最后一次挥拍击出弧圈球,这一次,他的吼叫声比清晨训练时轻了一些,却依然清亮——那是少年与世界和解的声音,也是老将与初心重逢的回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