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爆料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2024届学生张某苒多次与父亲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张某莺共同署名发表SCI论文,引发广泛关注和质疑。以下是对该事件的多方回应及情况汇总:
事件详情
网友爆料张某苒多次以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且这些论文作者中还有她的父亲张某莺。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确有相关论文,如2023年10月17日发表在《Analytical Methods》期刊上的论文,作者栏有张某苒和张某莺名字;另外两篇分别发表于2023年、2024年的英文论文,张某苒分别以第三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与张某莺共同署名;在张某莺为作者的其他两篇论文中,虽无张某苒署名,但也提到她对论文有过帮助。
多方回应
- 学校方面:5月24日上午,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工作人员表示,张某苒系该校国际部学生,她父母都是教授,她应该是和他人一起合作,家长应该给了她指导。张某苒成绩优秀,雅思成绩8.5分,高中毕业之后出国留学。
- 教授同事方面:记者拨打陕西理工大学官网张某莺个人简历中的电话,接听的是与他同在一个课题组的同事杨老师。杨老师称张教授行程忙,此事由她代为处理。学校此前已调查此事,反馈称“已经清楚了,没有任何问题。孩子很努力,老师也很努力”,并且正在收集质疑言论,之后会向相关部门反映。对于论文作者一栏父女共同署名是否需要避嫌,杨老师表示具体可找相关部门咨询。
- 学校教务处方面:5月24日,记者联系陕西理工大学教务处办公室主任,对方称此前没听说过此事,也没收到关于张某莺教授的任何通知。
社会反响
此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部分网友认为,如果孩子确实有能力参与科研项目并作出实质性贡献,应视为正面鼓励,家庭教育资源优势能为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但也有评论者担忧,担心这种父女共同署名行为会引发学术伦理问题,影响其他学生公平竞争机会,质疑学校处理方式不够透明,认为学术界存在“学二代”特权侵蚀科研诚信的现象。此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亲属关系在科研合作中应保持透明并避免利益冲突,目前我国对学术论文署名规范尚未明确规定亲属回避制度,这也使得该事件引发了对学术公平和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