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几包磁力珠,就能创造神奇的’人体器官模型’!”
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系列教孩子们用磁力珠制作”人体器官”的教学视频,声称可以直观了解人体结构。然而,这种看似寓教于乐的手工活动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健康隐患,已有儿童因误吞磁力珠导致肠道穿孔,紧急送医抢救。
磁力珠走红校园 安全风险被忽视
“孩子最近迷上了用磁力珠做’人体模型’,我一开始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学习方式,直到看到新闻…”北京朝阳区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忧心忡忡地说。
据了解,这类教学视频通常展示如何将不同颜色的磁力珠组合成心脏、肺、胃等器官形状,并通过磁力相互连接,形成”可互动的人体模型”。视频教程简单易懂,材料易得——只需购买几包常见的磁力珠玩具即可。
“我家孩子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在玩这个,他们还比赛谁做得更像。”李女士表示,直到看到媒体报道有孩子因此受伤,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小小磁珠 大大危险
医学专家指出,磁力珠虽然体积小,但磁力强大,一旦被误吞,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我们医院最近接诊了三例因玩磁力珠导致肠道穿孔的儿童病例,”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王教授介绍,”这些孩子将磁力珠分批吞下,磁力使它们在肠道内相互吸引,导致肠壁受压坏死,形成穿孔。”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伤害往往不易被立即发现。”孩子可能只是感到轻微腹痛,家长容易忽视,等到症状加重时,往往已经造成严重伤害。”王教授强调。
伤害案例频发 家长需提高警惕
来自上海的刘先生回忆起儿子小明(化名)的遭遇仍心有余悸:”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学会了用磁力珠做’人体模型’,回家后自己尝试制作。第二天上学时说肚子疼,我们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带他去医院才发现肠道穿孔,紧急做了手术。”
医生从小明的肠道中取出了七颗磁力珠,这些珠子已经造成多处肠壁损伤。”医生说再晚一点送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刘先生至今仍感到后怕。
类似案例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广州一位5岁女童因误吞磁力珠导致胃穿孔;浙江一名7岁男孩因玩磁力珠游戏导致小肠梗阻;江苏一位10岁学生因好奇将磁力珠塞入鼻腔,造成鼻中隔穿孔…
平台监管缺失 内容审核亟待加强
这类”磁力珠人体模型”教程在各大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不少视频播放量已达数十万次。虽然部分视频在标题或简介中标注了”不适合儿童独自玩耍”等提示,但多数缺乏足够的安全警示。
教育专家指出,这类教程以”寓教于乐”为名,实则可能引导未成年人进行危险行为。”表面上看是在教孩子了解人体结构,实际上却将他们置于危险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商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教授表示。
法律专家认为,视频创作者和平台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创作者明知磁力珠存在安全隐患,却以’创意手工’为包装推广,可能误导未成年人;平台则未履行应有的内容审核义务,放任危险内容传播。”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律师指出。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家校共防
针对磁力珠带来的安全隐患,医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和法律专家共同呼吁:
- 加强平台监管:视频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可能引导未成年人进行危险行为的教程进行限制或下架处理,并设置明显的健康与安全警示。
- 学校加强教育: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磁力珠等小物件的潜在危险,教育学生远离危险游戏。
- 家长提高警惕: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玩具和游戏方式,及时制止危险行为,教育孩子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或鼻腔。
- 完善产品标识:磁力珠等磁性玩具制造商应在包装上增加更醒目的安全警示,提醒家长监护责任。
“保护儿童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王教授强调,”我们不能让’创意教育’成为伤害孩子的借口,必须让安全意识先行。”
目前,多地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计划联合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预防类似伤害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