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玩具再陷健康争议:网红解压神器背后的隐患

近年来,一款名为”捏捏”的解压玩具风靡年轻群体,其软萌造型和揉捏触感成为许多人缓解压力的选择。然而,随着一位知名”捏捏”博主自曝患癌的消息传出,这类玩具的安全性再次引发公众质疑——长期接触是否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博主患癌引担忧,”捏捏”安全再成焦点
近日,某社交平台上以展示”捏捏”玩具闻名的博主突然宣布暂停更新,并透露自己确诊癌症。尽管其未明确将患病与玩具关联,但评论区迅速涌现大量担忧:”长期捏这些玩具会不会致癌?””之前就听说有刺鼻气味,现在更不敢给孩子玩了。”
该博主的账号曾以手工制作、限量款”捏捏”为特色,部分产品甚至被炒至千元高价。如今其健康状况突变,让许多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这类玩具的潜在风险。
“捏捏”走红背后:从解压神器到健康隐忧
“捏捏”玩具起源于日本,外形多为动物、食物等可爱造型,采用硅胶、聚氨酯等材料制成,按压后能缓慢回弹。因其解压效果显著,近年来在国内社交平台爆火。数据显示,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已超百亿次,电商平台月销量常达数万件。
然而,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大量负面反馈:

刺鼻气味:多位消费者反映,新拆封的”捏捏”有强烈化学味,长时间接触后出现头晕、喉咙痛等症状。皮肤过敏:部分用户称揉捏后手指发红、瘙痒,甚至出现溃烂。卖家健康问题:有手工制作者透露,长期接触制作材料导致眼睛刺痛、皮肤过敏,最终被迫停业。
检测报告揭露隐患:甲醛、TVOC严重超标
权威机构检测发现,市售”捏捏”普遍存在有害物质超标问题:

甲醛超标数十倍:部分产品释放量达国家标准限值的46倍,长期吸入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症。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抽检中最高超标50倍,可能损害肝脏、神经系统。劣质材料风险:低价产品常用工业级PVC或再生塑料,含邻苯二甲酸盐(塑化剂)、重金属等,儿童啃咬后危害更大。
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曾指出:”部分’捏捏’使用的起泡胶、水晶泥材质,新开封时刺激性气味明显,长期接触可能引发胸闷、头晕。”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选购需谨慎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丽丽表示:”‘捏捏’销售渠道分散,许多小作坊生产缺乏标准,监管亟待加强。”她建议消费者: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购买品牌旗舰店或大型商超产品,避免网购不明来源商品。查看标识信息:确认产品有明确材质说明、执行标准及适用年龄,避免儿童误吞小部件。警惕刺鼻气味:若打开包装有浓烈化学味,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商家退换。改善使用环境:在通风处把玩,避免长时间密闭空间接触。
健康替代方案:解压不必”以身试毒”
若对”捏捏”安全性存疑,可尝试其他解压方式:

物理解压工具:如捏捏乐(食品级硅胶)、压力球等通过认证的产品。非接触式解压:运动、绘画、音乐等无需直接接触化学材料的活动。DIY安全替代品:用面粉、盐等天然材料自制揉捏球(需确保卫生)。
结语
“捏捏”玩具的流行反映了现代人对解压的需求,但健康不应成为娱乐的代价。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选择合规产品;监管部门也应介入整治乱象,让解压方式真正安全无忧。
(本文部分数据参考自广州市消委会、”老爸评测”及公开报道)

风格说明:

沿用新闻深度报道形式,结合案例、数据和专家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健康警示”核心,提供具体选购建议和替代方案。语言平实但带有紧迫感,符合健康类议题的传播调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