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 共赢未来(环球热点)

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绿色中东欧”展区展出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该产品由捷克太阳能技术公司研发。本报记者 李明摄

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商贸人士忙着谈合作,普通消费者逛展”买买买”……6月15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绿色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中国面向中东欧的重要展会,本届博览会以”绿色 创新 共赢”为主题,聚焦绿色经济、科技创新与人文交流。

今年恰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十周年。受访专家认为,本届博览会将成为展示中国市场潜力和开放决心的一个窗口,有助于拓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是双方开放合作、共赢未来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一:向绿

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中东欧环保新品纷纷亮相

【新闻】
本届博览会首次设立绿色中东欧展区,汇聚了来自中东欧国家的50余项绿色创新成果,覆盖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

“这面光伏幕墙真特别。””这种材料能用在哪些地方?”展厅内,一块巨大的透明光伏幕墙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询问。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由波兰知名光伏企业研发,采用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透光率高达40%,发电效率比传统光伏板提高20%,已在中国多个绿色建筑项目中应用。

展厅另一侧,一套由斯洛伐克企业研发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引发关注。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自动识别并分类各类垃圾,准确率达95%以上。参展方表示,这套系统已在欧洲多个城市投入使用,此次参展旨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中国市场。

展厅内的中国企业展出的绿色科技同样引人注目。比亚迪、宁德时代、远景能源等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智能电网解决方案亮相,多款零排放交通工具和能源管理系统在互动场景中展现环保效益。

【观察】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华:本届博览会汇聚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众多绿色创新成果,从高效光伏材料到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这些中东欧企业在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既满足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彰显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绿色合作方面互利共赢的成效。

中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本届博览会架起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绿色技术交流方面的桥梁。中东欧绿色创新力量在华落地生根,既有助于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又能通过技术合作,促进相关产业链向低碳化、循环化升级。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严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可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东欧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与中国在光伏、风电设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在循环经济方面,结合中东欧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成熟的资源回收技术,可以共同开发循环经济新模式。若能克服绿色标准互认、碳足迹核算等制度性障碍,这种跨区域协作有望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绿色经济领域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二:向实

线上与线下结合,近万种中东欧优质产品来华拓展市场

【新闻】
匈牙利的有机葡萄酒、罗马尼亚的蜂蜜、保加利亚的玫瑰精油、克罗地亚的橄榄油……本届博览会上,许多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绿色消费品成为抢手货。

本届博览会中,中东欧展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邀请了500多家展商参展,近万种特色商品集中亮相,展区面积、参展商数量和商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除14个中东欧国家外,今年还吸引了奥地利、瑞士、卢森堡等欧洲国家参展。博览会期间主办多场中东欧商品品鉴活动,邀请观众体验有机食品、天然护肤品等。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获得实惠,6月14日上午9时起,为期5天的”绿色消费季”活动启动,消费者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领取中东欧专属消费券。

本届博览会上,外商尤其多,中外企业人员忙着谈合作成为常见景象。主办方预计,本届博览会将吸引2万名专业观众参会,境外采购商将超过4000人,预计达成从中东欧进口采购意向超150亿元。波兰参展商雅努什带着家乡的有机苹果参展。他说:”我们的苹果通过了欧盟最高标准的有机认证,我此前在中国已经有几家大型超市客户,这次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市场,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品尝到波兰的优质农产品。”

作为多个中东欧食品的中国代理,上海绿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王丽介绍,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结识的中东欧大型供应商已有二十余位,企业去年从中东欧国家的进口额超8000万元。这次展会,企业计划与新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协议。

【观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军: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自2012年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9.2%,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8.5%。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15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总体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互补性增强。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涉及机械设备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新能源设备及锂电池、绿色建材等。中东欧国家对华主要出口为农产品、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设备、有色金属及环保材料。

中东欧国家作为欧洲新兴市场,其区位优势、增长潜力和市场容量颇具特点。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这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提供新动力。同时,中国具备完备产业体系和创新技术,中东欧国家在绿色产业领域优势明显,这为双方后续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关键词三:向未来

临时展会与常态合作并进,共同把握更广阔投资机遇

【新闻】
本届博览会期间,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馆迎来众多参观者。该馆开馆至今已有10年,这个4万平方米的”中东欧商品大观园”,汇聚了80余家专业贸易商和40个国家馆,展示着近6000款特色商品。当”线下实展”与”线上云展”、”临时展”与”常年馆”相结合,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正在实现”365天不落幕”。

受益于中国—中东欧博览会,上海与中东欧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近日,经过5天运输,一批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出发、经郑州运往上海的100公斤有机咖啡豆,送进了上海绿享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仓库。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执行会长陈明介绍,过去,中东欧商品进口多依赖海运,在途周期长。依托上海直飞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城市的定期航班,联盟与多家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跨境直达次日达”。”目前,联盟已拥有150多家成员单位,在匈牙利、捷克等地布局了仓储网络,供应链全链’牵手’,企业可以放心’海淘’。”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平台日益丰富,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商务部副部长李勇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均建立了双边经贸联委会机制,与多数国家成立了贸易畅通和投资合作工作组,双方定期就贸易、投资等经贸政策和合作方向进行深入沟通,有助于提升经贸互信、挖掘合作潜力。双方还建立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促进机构联系机制、中国—中东欧国家绿色经济合作对话机制等经贸平台,为双方开展多领域合作提供了框架基础。

【观察】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赵刚: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种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正在转化为推动双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下一步怎么用好这些机制,需要做好资源整合、提质增效,确保长期可持续。比如,加强产业链深度合作。中国和中东欧未来可拓宽在绿色供应链、数字绿色融合等跨境产业、绿色金融服务等方面合作。强化标准互认,比如建立一些多边绿色认证平台、碳足迹核算标准平台。还可以借助博览会助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绿色城市、生态经济带等领域合作。

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十周年,双方合作机遇巨大。这首先体现在双方合作基础非常好,不仅在投资贸易方面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且绿色合作项目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其次,双方合作有助于加强区域合作。中东欧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和中东欧企业合作越来越多,中欧间绿色投资合作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延伸,最终实现中欧彼此成就、多方共赢。

正如博览会主题”绿色 创新 共赢”所昭示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持续深化绿色经济合作、推动创新技术交流、拓展经贸往来,双方必将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