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新模式,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慧监测守护绿水青山
在浙江省安吉县,当地创新构建了”天眼+地网+水智”的全方位生态监测体系,为这片”两山”理念发源地筑起数字化保护屏障。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巅,一座座白色瞭望塔上安装着先进的红外热成像设备,可实时监测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动态。这些”天眼”系统与地面传感器网络、水域智能监测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县域的生态感知网络。
“过去巡护靠双腿,现在靠数据。”安吉县生态保护中心主任李明介绍,该县已建成127个智能监测站点,配备无人机巡护系统,每周自动巡航200余架次,实现了对重点生态区域的24小时监控。今年以来,系统已精准识别并预警森林病虫害隐患18处、非法捕捞行为9起,有效保护了县域生态安全。
产业转型焕发绿色生机
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曾是个”靠山吃山”的资源型区县,长期依赖矿山开采。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双重压力,当地政府痛定思痛,于20XX年启动了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工程。
“我们采用了’生态修复+产业植入’的模式,在废弃矿坑上建起了光伏电站和生态农业园。”信都区区长张强介绍,目前全区已完成12处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面积达5000余亩,建设了总装机容量15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同时,利用修复后的土地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还探索出了”矿山公园+生态旅游”的新路径,将部分修复后的矿区打造成生态教育基地和地质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学习,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治沙用沙创造绿色财富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身”绿色银行”。当地企业研发的”微创气流植树法”,使植树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这项技术已在库布其沙漠推广应用超过200万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沙模式。
“我们不仅治沙,更要用沙。”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说,公司在治理沙漠的同时,大力发展沙产业,种植了甘草、肉苁蓉等沙生中药材50余万亩,建设了光伏治沙基地10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测算,库布其沙漠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已从不足3%提高到53%,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年均减少95%。当地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近2万元,真正实现了治沙致富两不误。
创新驱动生态治理现代化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生态治理的强大引擎。在长江经济带,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着流域水环境变化;在青藏高原,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冰川保护与生态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对近海污染的精准防控。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64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55%。这些成就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制度创新的持续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向着更高水平迈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生态治理将更加精准高效;随着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绿色转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