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消息,2025年5月24日,山东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发布文章,聚焦中小学食堂经营模式从外包转为自营这一现象,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清晨六点,供应商送来蔬菜,由校内教师负责验收。食堂从外包转为自营已持续两个学期,校长方梅却深感不适。学校事务本就繁杂,还需抽调教师无偿参与食堂管理,且校长要事无巨细地管控每个环节,从食材招标到挑选厨师等,她感慨“自己干(食堂)比外包难太多了”。
国内中小学食堂经营模式主要有自营和外包两种。自营强调校方主体责任与成本核算,校方需全程掌控采购、品控、定价等;外包则依托市场化运作,将经营管理权交给第三方餐饮企业,校方负责监督。近年来,国家多次治理中小学食堂外包乱象,如2025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存在食品安全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2019年相关部门明确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全国多个省份也出台配套文件推进食堂自营。
然而,“外包变自营”的变革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部分学校宣称自主运营,实则将经营权通过人员劳务派遣、食材供应、设备租赁等形式流向餐饮企业。一家头部餐饮企业业务负责人吕杨所在公司,原本在多地中小学食堂开展业务,2020年前后因政策被清退。但之后一些团餐企业换种形式继续服务,如将运营团队转为劳务派遣,食材服务转为食材供应等,形成“自营‘皮’,外包‘芯’”的模式。这种模式中,学校表面保留管理权,企业以“供应商”身份出现,实质仍承包食堂业务。多地调研显示,目前外包(含送餐)仍占全国中小学食堂一半以上比例,学校因缺乏专业管理能力和监督制衡,两种模式都可能滋生权力寻租问题。
推进食堂自营面临诸多障碍。钱和人手是两大难题,以食材查验环节为例,学校只能抽调教师无偿工作,且难以增加人手实现外部监督。多位中小学校校长表示,自营食堂让他们从繁琐行政事务中挤出时间,从紧张办公经费中匀出资金,压力巨大。多地食堂管理人员证实,相当数量学校没有自主经营食堂的条件和能力,外包餐饮企业被清退后,学校难以接手运营。
我国中小学食堂经营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自办自营,到经济社会改革后外包经营,再到近年政策推动向自营转变的过程。1985年后,高校后勤社会化开启食堂外包模式,随后扩展至中小学。2000年前后,上海、深圳等地中学率先与外包餐饮公司合作,各地纷纷效仿。到2019年,外包模式在中小学食堂占据一半以上比例。但外包模式快速扩张带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如2018年上海某民办中芯学校食堂蔬菜霉变等事件,引发社会对外包模式的批评。尽管如此,2019年新规出台后,各省市仍陆续要求学校转为自营,多地宣布实现高比例或全部自营,不过政策表述留有余地,考虑到不同学校情况,未“一刀切”。
食堂外包领域食品安全问题与监管权责不明有关。政府部门对食堂监管逐步细化,形成了一定监管责任框架,但在实际执行中,对外包食堂监管弱于自营食堂。为堵塞风险漏洞,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出台规定强调校长负责制等。此外,外包食堂定位“尴尬”,国家强调中小学食堂“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各地对利润率规定不一,企业面临盈利难题,一些企业评估过退出路径。
外包模式并非不适合中小学食堂,“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团队来做”的理念本身没错,关键在于管理和监督制度是否完善。孙广学提议让自营与外包“各得其所、取长补短”,发挥两种模式优势。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探索自营、外包结合模式,行政监管与公司直管并行,学校设计三级管理机构监管;浙江省、广东省部分地区尝试将“委托服务”纳入自营框架;江西省龙南市将公办学校食堂交由国企按“微利”原则运营。国外中小学食堂不乏餐饮巨头外包主体,且有完善立法保障,如日本《学校给食法》、美国《国家学校午餐法》等。我国“校园餐”各监管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专家提出应立法明确责任主体等内容,为“校园餐”保驾护航,从根本上解决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