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了一组引发行业震荡的预判:”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汽车淘汰赛的最后五年。当前乘用车市场约70个子品牌,最终可能仅剩十几个甚至几个存活。”这一言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技术竞争白热化、用户需求深度分化的行业大背景下,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即将迎来”终局之战”的清醒判断。

一、渗透率狂飙:从”油转电”上半场到”技术定生死”下半场
何小鹏首先提到,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从当前的50%,向80%乃至90%迈进。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未经历过的”换道超车”速度。回溯十年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0.1%;2020年突破5%;2023年超过30%;2024年上半年已达50%。渗透率曲线的陡峭上扬,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已从”政策驱动”的导入期,彻底转向”市场驱动”的主流竞争阶段。
渗透率的提升,本质是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年轻消费者不再将”燃油车”视为默认选项,续航焦虑、充电便利性、智能化体验等核心痛点逐一被破解:超充网络覆盖95%的高速路网,主流车型续航突破700公里,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渗透率超40%。当新能源汽车从”替代品”变为”优选项”,市场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上半场的”规模之争”将让位于下半场的”技术之争”。
二、新势力的护城河:自研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在何小鹏看来,造车新势力凭借”大量自研”,能更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有望在未来格局中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这一判断直击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核心差异: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管理、制造经验和品牌积淀,而新势力从诞生起就以”软件定义汽车”为底层逻辑,将研发重心向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倾斜。
以小鹏为例,其每年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保持在20%以上,2024年单季度研发费用突破30亿元,重点布局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800V高压平台、XNet大模型等核心技术。这种”重研发”模式,让新势力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比如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优化的城市NOA,比国际车企的”全球通用方案”更贴合本土场景;通过OTA持续升级,让车辆”常用常新”,用户粘性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
反观部分传统车企的”油改电”车型,或是依赖供应商技术的”组装式造车”,由于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面临”迭代慢、体验割裂、成本高”的困境。某合资品牌曾推出一款对标小鹏G6的电动SUV,但因智能座舱系统卡顿、辅助驾驶功能仅支持基础定速巡航,在上市半年后销量不足预期的1/3。这印证了何小鹏的观点:在用户对智能化体验要求日益苛刻的今天,”没有自研能力的企业,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跑不快也跑不远。”
三、AI大模型重构汽车:从”工具”到”智能体”的质变
作为科技行业的深度观察者,何小鹏特别强调:”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I正快速改变生活,在物理世界中,AI改变最快的将会是汽车的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这一判断揭示了汽车产业的未来方向——从”智能汽车”进化为”移动智能体”。
大模型的引入,正在颠覆传统的自动驾驶技术路径。过去,自动驾驶依赖”传感器+规则库”的”感知-决策-执行”线性模式,面对复杂路况(如无保护左转、行人突然穿插)时容易失效。而基于大模型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形成”场景理解-意图预测-动态决策”的泛化能力。小鹏XNGP系统搭载的XNet大模型,已实现对复杂路口的全要素感知,对行人、非机动车的意图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在广州、上海等城市的无图区域NOA覆盖率超过90%。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模型的”通用智能”特性,正在推动汽车与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生态的协同。何小鹏透露,小鹏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其运动控制算法与车辆的底盘控制技术同源,视觉感知系统与大模型共享算力,未来可能实现”车外感知-车内决策-机器人执行”的闭环。例如,车辆停在小区门口时,机器人可提前下车探路,确认停车位安全后再引导车辆驶入;用户回家时,机器人可通过车机系统同步日程,提前开启空调、准备晚餐。这种”车-机器人-家”的智能生态,将重新定义”移动出行”的边界。
四、70个子品牌只剩个位数:淘汰赛的底层逻辑是”价值创造”
回到最受关注的”品牌淘汰赛”,何小鹏的预判基于对行业竞争维度的深刻理解。当前70个子品牌中,既有头部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也有传统车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如极氪、问界、智己),还有跨界玩家(如小米汽车)和地方车企的新品牌(如阿维塔、深蓝)。但随着市场饱和、用户分层、技术门槛提高,大部分品牌将因”无法创造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而被淘汰。
淘汰的逻辑是分层的:首先出局的是”技术空心化”品牌——它们没有自主研发的三电系统或智能技术,只能依赖供应商提供”公模方案”,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品牌辨识度;其次是”定位模糊”的品牌——既想做高端又舍不得放下性价比,既想吸引家庭用户又想讨好年轻群体,最终两头不讨好;最后是”生态薄弱”的品牌——缺乏充电网络、用户社区、软件服务等长期价值的积累,无法与用户建立深度绑定。
反之,能够存活的品牌必然具备三大特征:技术自研能力(掌握三电、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精准的用户洞察(明确核心客群并持续满足其需求)、生态协同效应(构建”车-能源-机器人-服务”的全链条价值网络)。例如,理想汽车通过”家庭用户”的精准定位,用增程式技术解决纯电续航焦虑,用大六座空间和舒适配置满足亲子需求,2024年上半年销量突破20万辆;蔚来则通过换电网络构建”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生态,用户平均换电次数达每月2.3次,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五、终局未至,但方向已明:中国汽车的”黄金五年”
何小鹏的预判,本质上是对中国汽车产业”从量到质”转型的呼应。未来五年,70个子品牌的大浪淘沙,不是行业的衰退,而是升级的必经之路。当市场集中度提升,资源将向技术领先、用户导向的企业集中,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强大的话语权——无论是智能驾驶的标准制定,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规模,都将进入新的阶段。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选择将更聚焦:与其在70个品牌中盲目比较,不如关注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持续迭代产品、用心经营用户的品牌。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是一场”技术能力”的大考——只有那些在AI、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持续投入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最后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汽车产业用了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跟随”到”并跑”的跨越,而未来五年的”淘汰赛”,将决定谁能成为最终的”领跑者”。正如何小鹏所说:”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当潮水退去,真正有实力的企业终将浮出水面,而中国汽车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