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斌在发布会上连续三小时讲解乐道 L90 的每一处细节时,这位蔚来汽车的掌舵人眼神里藏着比以往更复杂的情绪 —— 既有对新产品的期待,也有背水一战的决绝。这款定价 27.99 万元起的大型家庭 SUV,被外界视为蔚来摆脱千亿亏损泥潭的最后希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牌加速的 2025 年,蔚来的命运与这款 “低价爆款” 深度绑定,而李斌的每一步决策,都在改写着新势力车企的竞争格局。

从 L60 的折戟到 L90 的破局:李斌的 “祛魅” 之路
乐道 L60 的失利,像一根刺扎在蔚来心头。这款曾被寄予 “走量” 厚望的车型,最终因定价模糊、交付拉胯、渠道滞后等问题,未能撑起蔚来的销量野心。复盘这场失利,李斌对品牌溢价的过度执念是核心症结 —— 电池租用版本 14.99 万元的起售价,看似亲民,却暗藏租电、换电等隐性成本,实际门槛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更致命的是,蔚来与乐道的 “强绑定” 策略,让后者沦为前者的 “廉价影子”,既没能借到品牌势能,又丢失了独立定位的机会。
相比之下,乐道 L90 的登场带着明显的 “纠错” 痕迹。27.99 万元的整车起售价,较市场预期低了近 5 万元,电池租用版本更是下探至 19.39 万元,直接杀入理想 L8、小鹏 X9 等竞品的价格腹地。这种定价策略的转变,背后是李斌对市场的妥协:在上半年仅交付 11.4 万辆、距全年 44 万辆目标差 32.6 万辆的压力下,”走量” 已成为比 “保价” 更迫切的需求。
为避免重蹈 L60 的覆辙,蔚来在 L90 身上动了 “真格”。李斌亲自下场重构交付体系,从供应链源头锁定零部件产能,确保 “发布即交付”—— 这个看似基础的承诺,恰恰是 L60 曾栽倒的地方。渠道建设也按下加速键,针对三四线城市的 “200 公里看车圈” 痛点,乐道计划年内新增 150 家体验店,将服务半径压缩至 50 公里内。内部组织变革同步推进,”基本经营单元(CBU)” 模式让决策链条缩短 30%,李斌甚至亲自参与核心零部件谈判,将每一分成本都纳入精打细算的范畴。
资本市场对这场 “自我革命” 投出了信任票。发布会前后,蔚来港股股价累计上涨 27%,创年内最大涨幅。有投资者在研报中指出:”L90 的定价突破了蔚来的品牌桎梏,若能月销 2.5 万辆以上,将为四季度盈利提供强支撑。”
低价策略的 “甜蜜陷阱”:走量与盈利的平衡术
乐道 L90 的 “低价牌” 打得足够响亮 —— 较理想 L8 便宜 3 万元,比即将上市的理想 i8 低 7 万元,这种价差足以撬动家庭用户的购车决策。但在新能源汽车 “价格战” 白热化的当下,低价既是破局利器,也是危险的漩涡。
李斌对成本的把控显得尤为关键。他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反复强调:”L90 有毛利,我们算得很细。” 这句话的底气来自蔚来近两年的供应链改革:通过提高零部件复用率,L90 与蔚来 ES 系列共享 65% 的核心部件;电池包采用第三代 CTP 技术,能量密度提升 15% 的同时成本下降 8%;智能化方案复用蔚来的 Orin-X 芯片平台,研发投入被摊薄至更低水平。这些措施让 L90 在低价之下,仍能将毛利率锁定在 17%-18% 的目标区间。

但市场对这种 “平衡术” 仍存疑虑。有消费者在论坛吐槽:”19.39 万元的租用价看着香,但每月 980 元的电池租金 + 换电服务费,五年下来比买断还贵 2 万。” 这种 “明低暗高” 的定价逻辑,暴露了蔚来在 “低价” 与 “盈利” 之间的摇摆。相比之下,零跑 “对标优衣库” 的纯成本定价、小鹏 “智驾平权” 的技术下沉,显得更为彻底 —— 前者月销突破 4 万辆,后者 MONA M03 单车型月销超 1.8 万辆,都在用更决绝的姿态抢占市场。
李斌的妥协显然有底线。他不愿像新势力同行那样 “贴着成本卖”,既想保住品牌调性,又想借低价走量,这种矛盾体现在 L90 的配置上:240L 前备箱、静音电吸门等家庭友好配置拉满,但激光雷达等高端硬件被取消,智能驾驶功能仅保留基础版。这种 “精准减配” 的策略,试图在性价比与品牌力之间找到支点,却也让部分消费者觉得 “诚意不足”。
盈利倒计时:千亿亏损下的生死时速
当李斌说出 “四季度不盈利,意义与过去完全不同” 时,蔚来的盈利压力已到临界点。一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净亏损 67.5 亿元,同比扩大 30.2%,累计亏损突破千亿元。投资者的耐心正在耗尽 —— 蔚来港股市盈率(TTM)已跌至 – 12.3 倍,较巅峰时期缩水 90%,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 “烧钱模式” 的彻底厌倦。
乐道 L90 被推到了 “救世主” 的位置。按照李斌的测算,要实现四季度盈利,需满足三个条件:旗下三品牌月销合计 5 万辆(乐道需贡献 2.5 万辆)、汽车毛利率回升至 15%、费用率控制在 16%-17%。这三个数字背后,是步步惊心的 “生死线”:
- 销量门槛:上半年仅完成全年目标的 25.9%,意味着下半年需月均交付 5.5 万辆,是上半年均值的 2.3 倍。乐道 L90 作为主力,必须月销 2.8 万辆以上,这个数字是理想 L8 当前月销的 1.5 倍,对一款新车型而言堪称 “天堑”。
- 成本控制:一季度 10.2% 的汽车毛利率,距 15% 的目标差 4.8 个百分点。要实现突破,需依赖 L90 的规模效应 —— 按单车型月销 2.5 万辆计算,电池采购成本可下降 5%,零部件复用率提升至 70%,单车毛利有望增加 1.2 万元。
- 费用瘦身:销售管理费用率从一季度的 14.3% 压降至 10%,意味着要砍掉近 15 亿元的市场投入。这对正需渠道扩张的乐道而言,无疑是 “剜肉补疮”—— 体验店建设进度可能放缓,营销声量或被竞品压制。
更严峻的是外部环境。小米 SU7 改款车型定价下探至 22 万元,理想 L8 推出 “满配版” 降价 3 万元,小鹏 X9 将智驾系统免费下放…… 竞争对手的围剿让 L90 的价格优势不断被稀释。有分析师直言:”即便 L90 月销 2 万辆,蔚来四季度也仅能实现微利,若销量不及预期,亏损可能进一步扩大。”
破局者还是搅局者?蔚来的选择改写行业格局
乐道 L90 的登场,不仅关乎蔚来的生死,更在重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逻辑。若其能成功突围,将验证 “高端品牌下沉” 的可行性,为其他新势力提供参考;若再次折戟,则可能加速行业洗牌,让 “马太效应” 愈发明显。
对理想而言,这场冲击最为直接。两者同属家庭用户市场,L90 的低价策略已让部分理想潜在用户转向 —— 某汽车论坛数据显示,近 30% 考虑 L8 的消费者将 L90 纳入对比清单。理想的应对同样迅速:i8 预售开启前宣布 “首任车主终身免费充电”,试图用服务壁垒抵消价格劣势。这场 “家庭 SUV 攻防战”,可能改写 30 万元级市场的格局。
对整个新势力阵营而言,蔚来的挣扎折射出行业共性困境:当补贴退坡、资本冷静,”烧钱换增长” 的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在 “规模” 与 “盈利” 间找到平衡,成为共同命题。小鹏靠 “智驾平权” 撕开缺口,零跑凭 “极致性价比” 抢占下沉市场,而蔚来的选择是 “品牌下沉 + 精准控本”—— 这条路能否走通,L90 的市场表现将给出答案。
站在消费者视角,这场竞争无疑是 “福音”。30 万元级家庭 SUV 的配置不断升级:从 L90 的全遮阳电动遮阳帘,到理想 L8 的后排皇后座椅,再到小鹏 X9 的后轮转向,车企的内卷最终惠及用户。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若价格战持续,部分车企可能被迫削减安全配置、降低品控标准,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当山西的一位家庭用户在乐道体验店签下 L90 订单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手中的购车合同正与蔚来的命运产生关联。李斌和他的团队正与时间赛跑 —— 既要在三个月内将 L90 的月销推至 2.5 万辆,又要在成本、费用、体验间找到平衡。这场赌局的结局,将在今年四季度揭晓,但无论结果如何,蔚来的选择都已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