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回应”作品不火”争议:近50部剧仅4部扑街,”不扑就是胜利”的底气从何而来?

7月的北京暑气正盛,某视频平台的剧集发布会上,于正穿着标志性的亮色衬衫,站在投影屏前侃侃而谈。屏幕上滚动着他新剧的粗剪片段,水墨风格的转场、考究的服化道细节,以及男主角倚栏远眺的侧影——这个被于正称为”男主人设前所未见”的角色,正用微蹙的眉头和眼底的光,勾动着台下记者的好奇。

这是于正近期第三次为新剧造势。从剧本打磨到选角公布,从场景路透到粗剪曝光,他将这部筹备了近两年的作品视为”近年最新颖的创作”。当被问及”如何保证新剧不扑”时,他笑着摆了摆手:”先别急着定义成败,等播了再看。不过我可以先透露,导演已经带着团队进组做精修了,滤镜都留给观众选——好与不好,他们说了算。”

“《玉楼春》不算扑,平台挺满意”:于正的”爆剧经济学”

这场发布会的高潮,出现在网友线上提问环节。”于老师,您之前说《玉楼春》写得很好,但剧就是不火,问题出在哪?”这条带着困惑的提问,瞬间点燃了现场的讨论欲。

于正放下手中的话筒,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又释然:”我总被问’为什么不火’,但其实我出道20年,写了近50部剧,真正能让平台和我说’这剧扑了’的,拢共就4部。”他掰着手指头数:”其中两部是人情戏,剧本压根儿不是我写的;另外两部是赶上了不可抗因素——市场风向突变、主演突发状况,这些哪是编剧能左右的?”

所谓”扑剧”,在影视行业本是个模糊的概念。有的剧是播放量未达预期,有的是口碑两极分化,有的则是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在于正的叙事里,”扑”更像是一个需要被谨慎定义的标签:”《玉楼春》播出时,热度稳居平台前三,招商超额完成,广告商追着要加投——平台能不满意吗?观众骂两句’狗血’,转头又追着看更新,这叫’争议性热度’,不算扑。”

他进一步解释自己对”爆剧”的理解:”真正的爆剧是要能穿透圈层的,比如《延禧攻略》当年全民追更,连广场舞大妈都在讨论;《鬓边不是海棠红》则带火了京剧相关话题,甚至影响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收视。这些剧不仅是数据好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文化印记。《玉楼春》更像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剧,完成了它的市场使命。”

近50部剧仅4部扑街:高成功率的背后是”工业化创作”的底气

于正敢说”不扑就是胜利”,并非盲目自信。从早期的《美人心计》《宫锁心玉》到近年的《鬓边不是海棠红》《传家》,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市场反馈。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他参与制作的28部剧中,播放量破30亿的有12部,破50亿的有5部,真正意义上的”扑街”案例,确实屈指可数。

这种稳定性,源于他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在采访中,于正常提到”观众心理学”:”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满足于’大团圆结局’了,他们要的是情绪价值——要么爽,要么虐,要么能共情。《玉楼春》里的宅斗戏,每一集都埋了钩子,就是为了让人欲罢不能;新剧的男主设定,我改了17版,就是要找一个既符合现代审美,又有古典底蕴的’矛盾体’。”

这种”工业化创作”的模式,也让他的团队形成了成熟的流程体系。从选题策划到剧本打磨,从选角适配到宣传节奏,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跟进。正如他所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体系在运转。”

争议与自洽:在”套路”与”创新”间找平衡

当然,于正的创作从未脱离过争议。有人批评他的剧”套路感太重”,宫斗、宅斗、甜宠的叙事模式反复出现;也有人质疑他”借鉴”过度,多部作品的情节被指与经典IP或其他剧集相似。但于正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洽”的态度:”观众喜欢的,就是我要重复的。就像吃火锅,你不能要求每家店都卖佛跳墙,总得有几样拿手的招牌菜。”

他所说的”招牌菜”,正是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玉楼春》里的服饰,他专门请了非遗苏绣传承人参与设计,一件戏服要绣上三个月;新剧的场景搭建,他要求美术团队参考《营造法式》,连屋檐的角度都要符合宋代规制。”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但他们会觉得’这部剧看着高级’——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在这个”爆款难寻”的时代,于正的”保守”或许是种智慧

当天的发布会尾声,于正站在新剧的海报前合影。海报上的男主角身着月白长衫,眼尾微挑,既有古装的飘逸,又有现代的清俊——正如他所说,”男主人设前所未见”。这或许是他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次隐喻:在保持熟悉感的同时,总要有点新的东西。

在这个”爆款”越来越难预测的时代,于正的”近50部剧仅4部扑街”,与其说是一种炫耀,不如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他没有追逐虚无缥缈的”爆款公式”,而是用扎实的剧本、细腻的制作和对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在影视行业的浪潮中稳住了船舵。正如他所言:”不扑就是胜利——至少,我没让投资方亏钱,没让观众失望,这就够了。”

或许,对于这位从业20年的”剧作老兵”来说,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靠某个”现象级爆款”,而是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敬畏,对观众的诚意,以及对自我的要求。毕竟,在这个”速生速朽”的娱乐生态里,能持续输出合格作品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