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十载的握手:中坦医生”重逢之约”书写友谊传奇

北京——在浙江杭州一家医院的会议室里,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65岁老人正焦急地来回踱步。他时而望向门口,时而低头看着手中的老照片,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相框边缘。当门被推开的一刻,他快步迎上前去,与几位白发苍苍的医生紧紧相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这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重逢。

缘起:1994年的坦桑尼亚小镇

1994年,中国第6批援坦医疗队抵达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在那里,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建国、王丽华和赵明三位医生与当地卫生局长约瑟夫·马库亚(JOSEPH MAKUA)相识,开启了这段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

“李医生,还记得吗?您为我做的阑尾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我还能吃我喜欢的玉米粥。”约瑟夫一边说,一边模仿着当年手术时的姿势,引得在场的人会心一笑。”王医生,我女儿现在已经是莫罗戈罗大学的医学教授了,她一直说要做像您一样的好医生。””赵医生,您教我们的针灸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医院的特色科室了。”

王丽华激动地回忆道:”约瑟夫是我们最特别的朋友。他不仅为医疗队提供了最好的工作条件,还经常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教我们跳当地的舞蹈,带我们参观部落遗址。”

赵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约瑟夫与医疗队员们站在简陋的医院前合影,背后是郁郁葱葱的非洲草原。”这张照片被我们医院收藏在院史馆里,它见证了中坦友谊的起点。”

情谊:超越医患的特殊纽带

在第6批中国援坦医疗队离开前,约瑟夫调任坦桑尼亚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与医疗队员们失去了直接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远道而来的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带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关怀。”约瑟夫说,”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医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还培训当地医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三十年来,约瑟夫先后担任坦桑尼亚卫生部多个重要职务,推动中坦医疗合作不断深化。他多次在国际场合讲述中国医疗队的故事,成为中坦友谊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

重逢:命运的安排

X月X日至X日,约瑟夫受邀到杭州参加中非卫生合作论坛。会议间隙,他向论坛组织方表达了寻找老朋友的愿望。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共同努力下,这场跨越三十年的重逢终于成为现实。

“我真的没想到还能见到他们!”约瑟夫激动地说,”我时常想起那些在中国医生指导下工作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救治患者的场景。中国医生不仅治愈了我们的身体,更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李建国感慨道:”看到约瑟夫健康快乐,我们感到无比欣慰。三十年来,中坦医疗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来到坦桑尼亚,更多的坦桑尼亚医生到中国学习。这种友谊在一代代人中传承,必将永远延续下去。”

延续:友谊的新篇章

自1975年中国向坦桑尼亚派遣第一批医疗队以来,浙江已累计派出30余批近400名医务人员赴坦工作。四十多年来,中国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超过50万人次,在当地建立了多个重点专科,培养了大批本地医疗人才,成为中坦友谊的桥梁。

约瑟夫和医疗队员们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约定明年在坦桑尼亚重聚。”我希望我的孙子能认识这些中国医生,了解这段历史。”约瑟夫说,”中非友谊需要代代相传,我们的故事应该有下一个三十年,下下个三十年。”

离别时,约瑟夫送给医生们一件精美的坦桑尼亚传统手工织品和一袋当地特产咖啡豆。”这是我特意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就像当年你们为我们带来药品和技术一样珍贵。”

窗外,杭州的春雨轻轻洒落,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友谊重逢。三十年前的故事在这里续写新的篇章,而中非友谊的种子,必将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