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式探索

6月11日,2025上海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正式启动。这项以”高价值”为核心、以”转化”为目标的赛事,历经三年发展,已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的”上海样本”。数据显示,大赛累计吸引485个创新主体携700余项专利参赛,促成技术交易额超11.4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10亿元。今年,大赛通过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市场化机制激活专利转化生态
本届大赛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市教委联合指导,上海技术交易所等机构主办,延续了”边比赛边运营”的特色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赛事的”展示”属性,通过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服务,将专利价值评估、技术交易、投融资对接等环节嵌入赛事全流程。
数据显示,前两届大赛已推动大量专利项目落地转化。例如,某生物医药企业的抗癌药物专利通过大赛平台获得千万级融资,一家高校团队的新材料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这种”以赛促转”的机制,不仅加速了技术变现,更探索出一条知识产权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的路径。
聚焦七大领域,分类评审挖掘潜力项目
今年大赛首次明确将参赛项目分为”未转化组”和”已转化组”,并聚焦生命健康、智慧医疗、绿色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未转化组”:重点考察专利的技术先进性、转化路径设计及市场预期,目标是挖掘高潜力项目。例如,高校实验室的早期技术可通过赛事获得转化建议和资源对接。
- “已转化组”:则聚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参赛项目提供转化成果证明,如销售收入、产业化案例等。
这种分类评审机制,既鼓励基础研究的商业化探索,也激励成熟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形成”发现—培育—落地”的完整链条。
产学研协同:联合参赛与”即评即洽”提升转化效率
大赛允许最多4个创新主体联合参赛,推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形成创新联合体。例如,某高校团队与两家投资机构、一家生产企业组队,共同推进一项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这种模式打破了资源壁垒,加速了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对接。
复赛阶段,大赛还推出”路演+问诊+培训”一体化服务。投融资专家和转化问诊专家现场为高校项目提供商业计划优化、专利布局建议等服务。每场路演后,主办方立即组织投资方与项目方对接,实现”即评即洽”,大幅缩短转化周期。
定制化服务赋能项目成长
为提升参赛项目的运营能力,大赛为100强项目提供专利运营辅导、路演技能培训等支持。例如,某新材料团队通过培训掌握了技术估值方法,最终以专利许可方式获得亿元级合作。
此外,上海技术交易所等机构还将为优质项目提供后续交易服务,包括专利价值评估、融资路演等,形成”赛事—服务—落地”的闭环。
从上海经验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趋势
上海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的成功,折射出我国知识产权运营的三大趋势:
- 市场化导向:通过赛事平台整合资源,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决定技术价值。
- 全链条服务:从专利挖掘到融资落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 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参赛模式推动创新主体协同创新。
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借鉴”上海方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不仅是一项赛事,更是一个生态平台。它通过市场化机制、分类评审和资源整合,正在探索一条可复制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正如主办方所言:”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项高价值专利都能找到它的’市场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