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客还在为三亚的碧海蓝天和椰林树影赞叹时,这座城市已悄然开启了一场“垂直空间”的旅游革命。2025年,三亚正式推出“City Fly”低空旅游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以系统性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地级市。从直升机观光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环岛,从高端定制服务到大众化体验产品,三亚正将旅游从“平面画卷”升级为“三维立体叙事”,重新定义北纬18°的度假方式。

一、政策破局:从“概念”到“模式”的制度创新
三亚的低空经济崛起并非偶然。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其天然具备发展低空旅游的地理优势——全年超300天的晴好天气、平均能见度达1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岛屿与城市景观资源。但真正推动这一产业落地的,是三亚率先出台的《低空旅游管理办法》。
该政策首次明确了低空飞行的审批流程、安全标准和服务规范,例如:
- 分区管理:将三亚空域划分为旅游观光区、生态保护区与交通走廊,避免低空飞行与传统民航冲突;
- 动态许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的快速审批,单次飞行申请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
- 安全底线:强制要求运营商配备双备份飞行系统,并引入第三方实时监控技术。
政策的突破性在于,它不仅为低空飞行“松绑”,更构建了一个可复制的产业框架。数据显示,政策落地一年内,三亚低空旅游企业数量增长300%,航线数量从最初的3条扩展至27条,覆盖亚龙湾、蜈支洲岛、天涯海角等核心景区。
二、产品重构:从“观光”到“沉浸式体验”的升级
三亚的低空旅游并未停留在“坐飞机看风景”的初级阶段,而是围绕“体验经济”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
- 科技赋能的“飞行剧场”
引入eVTOL飞行器后,三亚推出“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航线。游客乘坐电动飞行器,以30米高度掠过蜈支洲岛,通过机载AR设备实时观看历史场景投影——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脚下驶过,崖州古城的市井烟火在舷窗外重现。这种“时空叠加”的叙事方式,让自然景观与文化IP深度融合。 - 高端定制的“私人飞行”
针对高净值人群,三亚推出“云端私董会”服务。客户可包机前往西岛,在飞行途中召开视频会议,落地后直接进入海景别墅继续洽谈。这种“移动办公+休闲度假”的模式,精准契合了商务旅游的新需求。 - 大众化的“分钟计费”体验
为降低消费门槛,三亚在亚龙湾设立低空飞行体验中心,推出“99元10分钟”空中打卡项目。游客可乘坐轻型运动飞机,在教练陪同下完成基础飞行操作,甚至拍摄短视频分享社交平台。这种“游戏化”设计迅速吸引年轻群体,节假日预约量常达饱和状态。
三、产业联动:低空经济如何“飞出”旅游圈?
三亚的低空经济已超越旅游本身,成为区域经济升级的引擎:
- 交通基建的“立体化”延伸
三亚凤凰机场正试点“空铁联运”模式,旅客下飞机后可无缝换乘低空飞行器直达海棠湾酒店群。这种“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将传统交通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8分钟。 - 应急救援的“空中生命线”
依托低空网络,三亚建立了覆盖全岛的医疗救援体系。直升机可在15分钟内抵达任意海滩,将溺水或心脏病患者直接转运至301医院海南分院。2025年上半年,该体系已成功实施47次紧急救援。 - 农业与环保的“上帝视角”
低空无人机被用于芒果园的精准施肥和珊瑚礁的生态监测。农户通过实时数据调整种植策略,环保部门则能快速定位污染源。这种“低空+农业”“低空+环保”的跨界应用,正在重塑三亚的产业生态。
四、挑战与未来:如何让“飞行的城市”可持续?
尽管前景广阔,三亚的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考验:
- 空域资源的精细化分配:随着航线密度增加,如何平衡旅游飞行与军事、民航需求?
- 噪音污染的社区治理:部分沿海居民对低空飞行器的噪音提出投诉,需通过技术降噪(如电动化改造)和社区补偿机制解决。
- 国际标准的对接:三亚正申请成为国际低空旅游示范区,需对标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的认证体系。
未来,三亚计划建设全球首个“低空经济自贸区”,探索跨境飞行服务、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研发氢燃料电池飞行器,推动产业向低碳化转型。
从“面朝大海”到“飞越山海”,三亚的低空经济革命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城市发展哲学的重塑——当旅游从“观看”变为“参与”,从“抵达”变为“探索”,北纬18°的阳光之下,一座立体化的未来之城正缓缓升起。这座城市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旅游升级,从来不是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对人类体验边界的勇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