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化”非遗技艺点亮乡村慢生活

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全国多地探索将传统技艺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这种”活态化”传承模式不仅让游客领略到非遗魅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江苏周庄:舟行碧波上,非遗掌中游​

本报特约记者 陈晓舟

初夏时节的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游人如织。在贞丰文化街的一间老宅里,游客李女士正全神贯注地学习制作万三蹄。”以前只知道吃现成的,没想到做一只蹄髈要经过选材、焯水、炖煮、烘烤等十多道工序。”她一边小心翼翼地给蹄髈刷糖色,一边感叹。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李女士的万三蹄终于出锅,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带回去给家人品尝,这份旅游纪念品更有意义。”

近年来,周庄古镇积极开发”非遗+”旅游新模式,已形成万三蹄制作、阿婆茶艺体验、水上评弹表演等20余个非遗体验项目。这些项目散布在古镇的水巷之间,让游客在欣赏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能参与手工艺制作,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周庄文旅集团负责人王建国​​介绍,他们从2020年开始实施非遗活化计划,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入驻景区,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例如,将传统的万三蹄制作从后厨搬到了前台,让游客在匠人指导下亲手制作;水上评弹表演则与摇橹船相结合,游客可以在摇曳的船头聆听评弹艺人讲述水乡故事。

“90后”非遗传承人张明宇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作为万三蹄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他曾经面临手艺失传的困境。”以前主要靠节庆活动和老客户订单,年收入不足3万元。”非遗进景区后,他不仅收入大增,还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向全国游客展示传统技艺。”去年中秋节单月就接待了2000多名体验者,现在还开发了速冻版万三蹄,游客可以买回家自己蒸煮。”

​周庄古镇非遗活化不仅限于技艺体验​​。在贞丰文化街,游客还可以参与蓝印花布制作、竹篾编织等传统工艺;夜间还能欣赏水幕电影与江南丝竹的结合表演。更有趣的是,小镇推出了”非遗+民宿”模式,部分民宿每天早晨提供阿婆茶点,晚上安排评弹表演,让游客全天候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对非遗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结。”​​苏州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李芳​​认为,非遗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参与,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旅游需求。数据显示,周庄古镇实施非遗活化计划后,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了2.3小时,人均消费增长40%,带动周边200余位村民就业。


​浙江丽水:刀尖上的舞蹈,刻出乡村振兴路​

本报记者 沈墨

在浙江丽水古堰画乡,一场别开生面的龙泉宝剑制作体验正在进行。32岁的游客王峰屏息凝神,手持小锤敲打烧红的钢坯。”铿锵”一声,火星四溅,他手心沁出汗珠,却舍不得停手。”以前只是在影视剧里看到铸剑过程,没想到亲自动手这么不容易。”经过师傅指导,王峰终于完成剑坯锻造,兴奋地与同伴合影留念。

​国家级非遗龙泉宝剑铸造技艺传承人卢伟明​​正在一旁查看剑坯品质。”现代铸剑不仅要保持传统工艺,还要考虑游客体验。”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室开发了”一日铸剑师”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参与从锻打到淬火的全过程。成品虽不能达到收藏级别,但每一把都独一无二。

丽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敏表示,目前全市已建立32个非遗工坊,涵盖青瓷、宝剑、木拱桥营造等特色技艺。这些工坊不局限于单纯的技艺培训,更融入了文化解说、艺术创作等功能。例如,青瓷工坊推出”釉色探索”课程,邀请游客用不同植物灰烬尝试釉料配方;木拱桥营造工坊则开发了小比例桥梁模型制作,让游客在亲自动手中理解古代建筑智慧。

​返乡青年叶聪​​的故事令人振奋。大学学习平面设计的他,去年回到家乡松阳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竹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办了”竹语工坊”。他设计的茶具、灯具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产品远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去年双十一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带动了周边五个村的竹农增收。”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已形成良性循环。”​​丽水学院教授、非遗研究专家张志远评价道。他分析,非遗活化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承人+新农人”的模式培养了大批乡村文创人才。据统计,丽水非遗产业已吸纳3.6万余人就业,形成”家家有手艺,村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四川丹巴:碉楼下的手艺,绣出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林小满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一组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间,藏式彩线渐次成形。”这是我们嘉绒藏族特有的’壤巴拉’刺绣技艺。”49岁的郎卡卓玛向游客介绍道。在她身后的展示架上,各色绣品琳琅满目——从传统佛像到现代装饰画,应有尽有。

​”壤巴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蓉​​来自成都,却已在丹巴扎根七年。”最初只是想挖掘当地的刺绣技艺,没想到会发展成这么大产业。”她回忆道,2018年刚来时,很多年轻人已不会这项技艺。公司采取”传承人+合作社+公司”模式,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法,另一方面举办刺绣培训班,如今已培训学员1200余人,其中70%是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游客王茜​​此次特意从成都赶来体验。”我亲手绣了一幅’吉祥八宝’图案,三天时间虽然短暂,但深刻体会到了藏族妇女的匠心。”她将作品小心装裱,准备带回家作为纪念。”这样的旅行体验远比单纯看风景更有意义。”

​丹巴县文化馆副馆长泽旺拉姆​​透露,非遗刺绣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吸引了海外订单。”去年与尼泊尔一家公司签订了30万美元合同,产品出口到南亚市场。”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妇女收入显著提高,人均年增收达2.4万元,许多家庭因此脱贫致富。

此外,丹巴县还开发了”非遗+民宿”特色项目。在一些精品民宿中,客人可以参与唐卡绘制、银器制作等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体验活动,让游客不只是游客,而是文化的参与者与传播者。”​​民宿主人卓玛​​如是说。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非遗大有可为。”​​四川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陈雪梅表示,丹巴案例证明,非遗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更能创造经济价值,形成良性发展模式。目前,四川省已培育300余个非遗工坊,带动8.6万人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结语​

从周庄水乡到四川丹巴,从剑光闪耀到彩线飞舞,”活态化”非遗体验正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既保存了非遗的原真性,又通过创意转化增加了其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据统计,全国已有近千个村落通过非遗赋能实现产业转型,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随着”非遗+旅游”模式的深入发展,我们期待更多乡村凭借独特非遗文化焕发新生,绘就一幅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