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里的”大食物观”:从传统主粮到现代营养宝藏

最近一段时间,全麦功能面包生产线、以小麦胚芽为原料的”麦芯能量棒”生产线相继投产。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工艺的小麦深加工产品一经上市,便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成为食品行业的新亮点。

小麦变身现代营养食品,这样的创新实践,正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鲜活体现。

从小麦到全能营养源

千百年来,小麦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食,以面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然而,传统食用方式仅利用了小麦部分营养价值。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小麦不仅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更是蕴含多种营养素的”营养宝库”。

小麦胚芽富含维生素E、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质,其抗氧化能力远超普通谷物;小麦麸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对肠道健康和血糖控制大有裨益。以全麦粉为例,其营养价值比精白面粉高出数倍,含有更多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把小麦作为全营养食物进行深度开发,对于改善国民膳食结构、预防慢性疾病、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链延伸

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农田里,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适应性强、产量稳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农业主产区,小麦不仅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我国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亿亩左右,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稳居世界首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李振声指出,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大多位于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小麦生产已从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提升品质和效益的新阶段。

科技赋能小麦产业升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新形势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小麦资源,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面粉加工模式,而要着眼于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挖掘小麦的多重价值。

在山东德州,小麦不仅被加工成各类面食,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出小麦蛋白、谷朊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和保健品行业;在河南郑州,科研人员从小麦麸皮中提取出具有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开发出系列营养补充剂;在河北石家庄,小麦秸秆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转化为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小小一粒小麦的”蜕变之旅”,给我们深刻启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拓展食物资源的利用边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力,不断提升小麦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在传承传统食品工艺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小麦的新功能、新用途,让这一古老作物焕发新的生机。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放眼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小麦的价值远不止于传统的食用方式。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小麦可以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有效拓展食物生产的空间边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小麦的营养价值,可以助力群众吃得更营养、更健康;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可以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从全麦食品到小麦蛋白,从膳食纤维到生物材料,小麦产业的创新发展正在书写现代农业的新篇章。充分释放小麦这一传统作物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饮食选择,改善国民营养状况,还能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小小一粒小麦,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农耕智慧,也寄托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大食物观”指引下,小麦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