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小眼镜”变成”小病号”(民生一线)

20世纪80年代,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7—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仅为12%。
《中国儿童视力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显示,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53.6%。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视力保护指导原则(2024年版)》预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30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将高达68.4%。

5月20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全国近30家眼科医疗机构开展儿童青少年视力现状调研,回收的近300份近视儿童有效问卷显示,视力问题给孩子带来了诸多困扰,其中学习效率受影响的比例高达78.9%,而户外活动受限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达42.7%。

近视背后隐藏着健康隐患,关乎儿童视觉发育、学习能力以及成年期眼部疾病的风险防控。

近视易引发学习和心理问题

“妈妈,黑板上的字我看不清了。”今年刚上五年级的乐乐(化名)向母亲求助。11岁的乐乐原本成绩优异,但最近半年,他的座位不断前移,即使坐在第一排,看黑板依然模糊。经检查,乐乐的双眼近视度数已达到300度和350度。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只是用眼疲劳,休息一下就好。没想到近视发展得这么快。”乐乐母亲懊悔地说。

同样因近视就医的还有婷婷(化名)。这位9岁的女孩最近频繁揉眼睛,抱怨头痛。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近视度数已达200度,且伴有轻微散光。”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加上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视力快速下降。”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立军解释道。

调研显示,在近视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的问题中,学习效率下降占比最高,为45.6%;用眼疲劳和头痛次之,占比分别为32.1%和28.3%;其次是自信心受挫、社交活动减少、户外活动受限等。此外,42.7%被调查的近视儿童青少年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儿童青少年近视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造成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干预。”王立军说。

电子屏幕和不良习惯是主要诱因

“现在的孩子,眼睛从早到晚都离不开电子屏幕。”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晓东感叹道。他介绍,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有四大原因:遗传因素;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不良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读写姿势不正确;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不乏3岁以下幼儿。”李晓东说,许多家庭把平板电脑、手机当作”电子保姆”,让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得不到充分休息。

李晓东特别指出:”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是近视的重要诱因。3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3-6岁儿童每天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刘丽华表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重度化趋势。”过去,近视多发生在中学阶段,现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出现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更令人担忧的是,高度近视的比例也在上升。”

刘丽华分析,除了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研究表明,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发生。但现在很多孩子放学后直接被送去辅导班,周末也被各种兴趣班填满,几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

多方联动守护”睛”彩视界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友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会议上强调。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体育课时,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每学期开展2次视力监测,建立视力健康档案。

各地也纷纷出台举措:上海实施”亮眼工程”,为全市中小学生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广东开展”阳光亮眼”行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浙江推出”明眸皓齿”计划,将近视防控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学校是近视防控的主阵地。”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李静表示,该校通过调整课桌椅高度、改善教室照明、增加眼保健操频次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学生近视率的增长。

与此同时,专业机构也在积极探索近视防控新方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研发的”云夹”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孩子的用眼行为,为个性化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多地医院开设近视防控门诊,提供专业咨询和干预方案。

“近视防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刘丽华呼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体育课时;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近视筛查和早期干预;政府部门要完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视力健康的社会环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好他们的眼睛,就是守护他们的未来。”吴良友说,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