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里,摊主们忙碌地准备着新鲜食材;午后的写字楼中,外卖骑手穿梭于楼宇之间;夜晚的家政公司里,月嫂们正在接受雇主面试。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人员,都持有一张看似普通的证件——健康证。这张证明本应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守护者,如今却沦为某些人眼中的”通行证”,甚至催生了一条完整的造假产业链。
健康证制度设立的初衷无可指摘。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或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必须通过健康检查,取得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这一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公共卫生风险控制在源头,通过定期筛查传染病患者,构筑起保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医疗机构体检走过场,劳务中介公然提供”代检”服务,假健康证甚至能通过扫码认证,这种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健康证造假现象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和社会心理。一方面,部分从业者明知自身健康状况不符合要求,为保住工作不惜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默许甚至鼓励使用假证。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医疗机构将健康证办理异化为”生意”,只要付费就能拿到”合格证明”,完全背离了制度设立的初衷。这种集体性的”造假默契”,不仅消解了制度的严肃性,更将公众健康置于危险境地。
健康证造假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从食品安全角度看,患有传染病的食品从业人员可能通过食物传播疾病;在公共场所,带病服务人员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更为严重的是,当造假成为常态,整个行业的信誉将受到致命打击,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将荡然无存。健康证本应是守护公共安全的”防火墙”,如今却成了”风险源”,这种讽刺性的反转值得全社会深刻反思。
治理健康证造假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先,监管部门必须重拳出击,对违规医疗机构和中介组织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证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让假证无处遁形。技术手段上,可引入区块链等防伪技术,确保每张健康证的真实性可追溯。同时,要简化正规办证流程,降低合法从业者的合规成本,从源头上减少造假动机。
健康证制度的完善还需要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配合。用人单位应承担起审核责任,拒绝录用持假证人员;行业协会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让健康证回归其应有的功能。
健康证虽小,却关乎每个人的餐桌安全和身体健康。治理健康证造假不是简单的行政执法问题,而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整治乱象,以创新思维完善制度设计,才能让这张小小的证件重新成为公众健康的守护者。当健康证不再”造假”,我们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才能真正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