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视解说沦为”电子榨菜”:短视频时代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榨菜”。打开任何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三分钟看完《奥本海默》””五分钟解析《封神第一部》”这样的标题。这类内容贡献了短视频平台相当比例的流量,却也引发了文化界和电影从业者的深切忧虑。

影视解说短视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浓缩型解说,将两小时的电影压缩成几分钟的剧情梗概;另一类是分析型解说,试图从导演手法、表演细节、社会隐喻等角度解读影片。前者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获取信息的需求,后者则试图在快餐文化中保留一些深度思考的空间。

这类内容的流行有其现实基础。现代人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稀缺,面对动辄两小时以上的电影,许多人望而却步。浓缩型解说提供了一种”预检”功能——先了解大致内容再决定是否观看完整影片。对于时间有限的上班族、学生群体而言,这似乎是一种高效的观影前奏。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追求流量和传播效果,许多解说视频不得不采用简单粗暴的叙事方式:固定模板套用各类影片,人物被简化为”小美””小帅”这样的标签化称谓,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内心世界被扁平化为善恶对立的卡通形象。更有甚者,为了制造戏剧性冲突,不惜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将电影简化为一场场狗血剧情的集合。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魅力恰恰在于无法被简单概括的复杂性。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导演、演员、摄影、美术、音乐等多方面艺术家的共同创作,是视听语言、叙事结构、表演艺术的综合体。当我们用几分钟的解说来替代两小时的电影体验时,我们失去的远不止是时间——我们失去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以诺兰的《信条》为例,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精妙的视觉特效构成了一个需要观众全情投入才能理解的谜题。任何试图在三分钟内解释清楚这部电影的努力都注定是失败的,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亲身体验的艺术形式。同样,《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旗袍下的含蓄情感,《重庆森林》里王家卫式的都市孤独感,这些微妙的情感表达都无法通过简单的解说传递给观众。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依赖解说视频可能导致观众审美能力的退化。当人们习惯于接受被简化、被加工的信息时,他们可能逐渐丧失欣赏复杂艺术作品的能力和耐心。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一个事实,即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在短视频时代,这种”安静地坐着”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值得欣慰的是,市场正在给出反馈。数据显示,当观众真正被一部电影吸引时,他们更倾向于观看赏析类、幕后花絮类内容,而非简单的剧情解说。这表明,电影的艺术价值在短视频时代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因为对比而显得更加珍贵。影院观影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大银幕的视觉冲击、集体观影的情感共鸣,这些都是任何短视频无法替代的。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影视内容消费的方式。解说视频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我们发现好电影、了解电影背景,但它不应成为替代品。我们应该珍惜那些值得完整观看的佳作,给自己一个不受打扰的观影环境,体验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完整魅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电子榨菜”,而是偶尔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完整地欣赏一部电影——就像我们对待一本好书、一首好诗那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略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也才能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守护住我们内心那份对完整叙事的渴望与尊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