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改变不了成见,那就自己翻过这座山。”9 月 27 日,高诗岩在社交平台转发自己的采访片段,并写下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此前,他入选中国男篮亚洲杯 12 人名单时,曾引发不小争议 —— 不少人质疑他的得分能力、质疑他在强队中的适配性,甚至认为他是 “名单中的意外之选”。但最终,高诗岩用亚洲杯赛场上的稳定表现回应了所有质疑:6 场比赛全部出战,场均 13.9 分钟贡献 3 分 2.8 篮板 1.5 助攻 1.2 抢断,看似不亮眼的数据背后,藏着他在防守端的拼抢、进攻端的串联,以及关键时刻的冷静判断。从被质疑到被认可,高诗岩用行动证明,所谓的 “成见大山”,终究能被坚持与实力亲手翻越。

入选争议:当 “不被看好” 成为标签
时间回到男篮亚洲杯名单公布前夕,关于 12 人最终人选的讨论在球迷与媒体间发酵,高诗岩的名字始终伴随着争议。彼时,外界对他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 “得分能力不足”,作为后卫,他在 CBA 联赛场均得分虽能稳定在 10 分以上,但相较于其他候选后卫,缺乏 “一锤定音” 的攻坚能力;二是 “风格适配问题”,男篮在亚洲杯的目标是冲击好成绩,需要能快速融入团队战术、在高强度对抗中稳定发挥的球员,而高诗岩的打球风格偏 “防守型”,进攻端以组织和串联为主,被不少人认为 “难以在进攻端为球队提供即时帮助”。
甚至有媒体列出 “不建议入选” 的理由:“高诗岩的防守拼劲值得肯定,但在国际赛场,面对速度更快、身体更强的后卫,他的防守优势可能被削弱,而进攻端的得分短板则会被放大。” 社交平台上,也有球迷直言:“与其选高诗岩,不如给年轻后卫更多机会,至少在进攻端能带来更多变化。”
面对这些质疑,高诗岩始终保持沉默。在当时的采访中,他仅淡淡表示:“入选名单是教练组对我的认可,至于外界怎么看,我控制不了,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 这种低调的态度,并未平息争议,反而让 “高诗岩能否在亚洲杯立足” 成为赛前最大的悬念之一。
亚洲杯征程:用 “不起眼” 的表现打破质疑
男篮亚洲杯开赛,高诗岩的登场机会并不算多,场均 13.9 分钟的出场时间在后卫线中排名靠后,但他却用每一分钟的表现,悄悄改变着外界的看法。
小组赛对阵巴林队的比赛,成为高诗岩的 “证明之战”。当时球队在第二节陷入得分荒,对手凭借快速反击将分差缩小至 3 分,主帅果断派上高诗岩。登场后,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将重心放在防守与组织上 —— 一次关键时刻的抢断,直接打断对手的反击节奏;随后又在阵地战中精准传球,助攻队友命中三分,帮助球队重新拉开分差。整场比赛,他仅得到 2 分,却贡献 4 篮板 2 助攻 2 抢断,正负值高达 + 12,是球队获胜的隐形功臣。赛后,央视解说评价:“高诗岩或许不是得分最亮眼的,但他在场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的防守与传球,为球队稳住了节奏。”
淘汰赛对阵澳大利亚队,高诗岩的表现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面对世界强队的高强度防守,他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展现出极强的韧性 —— 多次在防守端顶住对手的冲击,抢下关键篮板;进攻端则利用精准的传球,为队友创造空位机会。尽管球队最终惜败,但高诗岩全场 2 分 3 篮板 3 助攻 1 抢断的表现,让不少此前质疑他的球迷改变了看法:“原来高诗岩的价值,不在于得分,而在于他为球队带来的‘硬度’与‘稳定性’。”
纵观整个亚洲杯,高诗岩的场均数据确实不算亮眼,但他的贡献远不止数据能体现。防守端,他场均 1.2 次抢断,是球队外线防守的重要屏障;进攻端,他的传球失误率仅为 8%,是后卫线中最低的,展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关键时刻,他从不怯场,多次在球队陷入困境时,用防守或传球帮助球队渡过难关。正如主帅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所说:“高诗岩是球队的‘粘合剂’,他或许不会成为得分王,但他的存在,能让整个团队的运转更顺畅。”
成长之路:在质疑中不断前行的 “拼命三郎”
高诗岩能在亚洲杯顶住压力、打破质疑,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在质疑中不断打磨自己的结果。回顾他的篮球生涯,“不被看好” 似乎是常态,但他总能用 “拼命” 的态度,一次次翻过成见的大山。
早年在辽宁队时,高诗岩并非核心球员,甚至一度面临 “无球可打” 的困境。当时不少人认为,他 “天赋平平”,难以在强队立足。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在训练中加倍努力 —— 别人练 1 小时投篮,他练 2 小时;别人休息时,他主动加练防守脚步。凭借这份坚持,他逐渐在辽宁队获得出场机会,并在 2020-21 赛季租借至山东队时迎来爆发,场均贡献 12.9 分 5.4 篮板 7.1 助攻 2.8 抢断,成为 CBA 赛场上的 “全能后卫”,也因此入选国家队。
即便入选国家队后,质疑也从未停止。有人说他 “只会在 CBA 打球,到了国际赛场就不行”,有人说他 “风格单一,难以适应不同战术”。但高诗岩始终用行动回应:在训练中,他是最刻苦的球员之一,主动向老队员请教经验;在比赛中,他从不计较出场时间,只要上场就拼尽全力。这种 “拼命三郎” 的态度,让他逐渐在国家队站稳脚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的价值。
此次亚洲杯后,有媒体翻出高诗岩早年的采访,他曾说:“我知道自己不是最有天赋的球员,所以只能比别人更努力。别人说我不行,我不反驳,因为我知道,只有用表现才能让他们闭嘴。” 如今,他做到了 —— 亚洲杯的表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的实力,那些曾经的质疑声,也渐渐被 “高诗岩值得”“他是球队的隐形功臣” 等评价取代。
成见是山,实力是攀登的阶梯
高诗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体育精神中最动人的一面 —— 面对成见与质疑,不抱怨、不放弃,而是用实力作为攀登的阶梯,亲手翻过那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大山。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球员,但他的坚持与努力,却为所有 “不被看好” 的人树立了榜样:所谓的 “成见”,从来不是阻碍前行的理由,而是激励自己变得更强的动力。
如今,高诗岩的篮球之路仍在继续,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新的 “成见大山”,但相信经历过亚洲杯的考验后,他会更加坚定 —— 只要脚踏实地、拼尽全力,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就没有破不了的质疑。而对我们而言,高诗岩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当面对他人的成见时,与其试图改变别人的看法,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用实力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
正如高诗岩所说:“改变不了成见,那就自己翻过这座山。” 这不仅是他的篮球信念,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