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秋还有数日,呼和浩特宽巷子美食街已飘起浓郁的饼香。老字号 “杨老大焙子月饼干货店” 门前,选购月饼的市民排起了长队,玻璃柜里的混糖月饼、奶皮子月饼整齐码放,油亮的表面泛着诱人光泽。从清晨到日暮,称重声、寒暄声与烤炉的余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青城最动人的中秋序曲。在这个团圆佳节,这些承载着百年技艺与地域风情的老字号月饼,不仅填满了人们的味蕾,更串联起跨越代际的情感记忆。

老字号里的中秋热潮:传统风味成 “顶流”
“给我称二斤红糖混糖月饼,再来一盒奶皮子馅的,要送礼的礼盒装。” 市民王阿姨熟练地报出需求,她手里的购物袋上,“杨老大” 三个字已经被磨得有些发白。店长杨学强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笑着说:“一过农历八月初一,店里就忙不过来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两千多斤月饼,混糖五仁、红糖、玫瑰这几个传统口味最抢手,企业团购的订单都排到中秋前一天了。”
在这条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街上,不止杨老大一家热闹非凡。不远处的海鹏点心铺内,刚出炉的丰镇月饼还带着烤炉的温度,店员正忙着补充货架,“奶皮子月饼早上就售罄了,这是今天最后一批混糖月饼,要的话得抓紧。” 来自张家口的游客相先生手提满满一袋月饼,语气里满是满足:“每年中秋前都特地来呼和浩特采购,这里的混糖月饼口感扎实,红糖焙子也是必带的,回去分给亲戚朋友正合适。”
这种火爆场景在呼和浩特的各大老字号门店随处可见。晋三元的柜台前,正在挑选礼盒的贾先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年轻人偏爱新口味,老年人还是喜欢传统混糖五仁口味,我提前来看看,准备过几天买来送亲友。” 从家庭零散购买到企业批量采购,从本地市民到外地游客,老字号月饼用不变的风味,成为青城中秋最具代表性的 “团圆符号”。
风味密码:草原与中原碰撞的百年传承
呼和浩特老字号月饼的魅力,藏在代代相传的工艺与独有的地域特色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丰镇混糖月饼,堪称多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典范。这种起源于清乾隆十五年的月饼,诞生于 “走西口” 时期的塞外古镇丰镇,将汉地的制饼技艺与草原的饮食特点完美融合,距今已有近 300 年历史。
“丰镇月饼的独特,离不开这里的水和古朴的制作方法。” 丰镇月饼协会副会长孙彦曾自豪地解释,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与小麦粉、胡麻油、食糖、蜂蜜等食材搭配,经过混合烤制、插孔排气等工序,才能做出层次分明、面锋如刀、入口松化的独特口感。这种不加馅料的月饼看似简单,却最考验工艺,刚出炉时香飘数里,且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早已成为草原儿女中秋必备的美味。2015 年,丰镇月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传统制作技艺也被收录进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经典的混糖月饼,融入草原特色的创新口味更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杨老大、海鹏等品牌推出的奶皮子月饼,用内蒙古本地黄油制成奶酥皮,包裹着醇厚的奶皮子馅料,一口下去既有奶香味的绵长,又有酥皮的层次丰富,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传统奶制品的独特魅力。此外,牛肉干、沙棘等口味的月饼也备受青睐,将草原的豪迈与酸甜融入团圆滋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66 岁的丰镇月饼技艺传承人李恩宝,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饼技艺。在他的记忆里,月饼不仅是祭月的供品,更承载着庆丰收的意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月饼是件不容易的事,中秋做月饼既给自家人吃,也送亲戚朋友,以此庆祝丰收。” 如今,李恩宝的手艺传到了第三代,不变的是胡麻油的香气,变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口味与包装。
守正与创新:老字号的时代新生
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呼和浩特老字号月饼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百年风味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种 “守正”,体现在对原料与工艺的极致追求上 —— 杨老大坚持选用当年新收的小麦粉,海鹏则延续传统胡麻油制饼的工艺,确保每一块月饼都保留老味道;而 “创新”,则让老字号走出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产品创新上,老字号们精准把握健康消费趋势。针对现代人 “控糖减油” 的需求,许多品牌推出了低糖混糖月饼,在保留松化口感的同时降低糖分摄入。市民贾女士的购买理念很有代表性:“现在更注重健康,尽量控制油糖摄入,家里买一两盒应景就够,月饼不在于量多,而在于那份不可缺少的仪式感。” 这种 “少而精” 的消费需求,推动老字号从 “量大管饱” 向 “品质精致” 转型。
在品牌传播上,老字号们玩出了新花样。海鹏作为丰镇月饼的代表品牌,近年来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名推出月饼礼盒,将草原文物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让月饼不仅是美食,更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成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线上渠道的开拓则让青城风味跨越山海,许多老字号开通了电商直播间,刚出炉的混糖月饼通过冷链物流,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
生产模式的升级更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丰镇市规划建设的食品产业园,将过去的小作坊转变为机械化工厂,生产效率提高 10 倍以上,年产销过百万的企业已有 30 余家。但无论生产规模如何扩大,老字号们始终坚守核心技艺 —— 手工揉面保证口感,传统烤炉锁住香气,让每一块月饼都带着手作的温度。
饼香里的团圆:老字号的情感价值
对呼和浩特人而言,老字号月饼的意义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用油纸包裹的混糖月饼,是中秋最珍贵的期待;如今生活富足,老字号月饼依然是团圆桌上的 “必需品”。这种情感联结,让老字号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占据着人们的心底位置。
“小时候最盼中秋,因为能吃到爷爷买的杨老大混糖月饼,外皮掉渣,里面甜甜的。”90 后市民张敏拿着刚买的月饼感慨,现在她也带着孩子来排队,“味道和小时候一样,这大概就是传承吧。” 对许多家庭来说,老字号月饼是跨越代际的味觉记忆,是 “团圆” 二字最具体的味觉表达。
对游客而言,老字号月饼则是青城最实在的伴手礼。相先生每年都来采购的习惯坚持了十年:“别处的月饼总觉得少点味道,呼和浩特的混糖月饼越嚼越香,带回家分给亲友,大家都爱吃。” 这些带着草原风味的月饼,成为传递地域文化的使者,让更多人通过味觉认识青城。
当月光洒满青城的街巷,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将出现那熟悉的饼香。从百年前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知名品牌,呼和浩特老字号月饼用坚守与创新,守护着传统风味,也守护着中国人最真挚的团圆情感。一块小小的月饼里,藏着草原的馈赠、匠人的坚守,更藏着刻在骨子里的团圆期盼。这个中秋,就让这份跨越时光的香甜,连接起每一颗期盼团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