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这门源自中国的古老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密码。2025年9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茶艺公益课堂在天河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银龄学堂举行,华南农业大学茶艺非遗传承工作室领办人关洁婷老师及其团队,为40余位离退休老同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茶文化体验。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滋养,展现了非遗保护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实践与人文关怀。

岭南茶席中的东方美学与文化哲学
走进活动现场,典雅精致的陈设立即将人带入一个充满东方美学意蕴的空间。岭南特色茶席”桃李满天下,四季常青松”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岭南茶艺文化精髓的具象化表达。桃李纹样暗含对茶艺传承者的敬意,正如凤凰单丛茶的”单株采制”技艺,需要师承古法、精益求精。这种师徒相传的模式是非遗得以延续千年的核心机制,而在当代公益课堂中,这一传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式得以延续。
茶席中桃李与松树的组合形成了”文武双全”的深刻寓意——桃李代表文化传承,松树象征精神气节。这类纹样常见于岭南文人茶席,如广彩”岁寒三友”纹盖碗,松竹梅环绕桃李,体现了”修身养性”的中华茶文化哲学。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将茶道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让参与者在品茗之余,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活动现场,区委老干部局分管领导的致辞温暖而深刻:”‘银乐天河 悦享芳华’不仅是天河老同志颐养天年的诗意描摹,更传递出天河热土上’红霞增辉’的人文温度。”这句话精准捕捉了非遗茶艺对于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
岭南茶艺的独特性在于它融合了广府文化的实用主义与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融合了美学、哲学与生活智慧的传统艺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安顿心灵的方式。茶席上的每一个细节,从茶具的摆放到茶叶的选择,都蕴含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这正是东方美学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动再现。
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从”凤凰三点头”到节气养生
关洁婷老师的现场演示将活动推向高潮。她以广州茶艺(天河)非遗手法,娴熟演示了”凤凰三点头”这一经典冲泡技艺,选用英红九号和凤凰单丛两种极具岭南特色的茶品,带领老同志们领略茶艺的博大精深。在”高冲低斟”的韵律间,广府茶楼的烟火气与文人雅集的诗意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
**”凤凰三点头”**不仅是技术动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通过三次有节奏的注水,表达对天、地、人的敬意,也象征着礼敬、和谐与感恩的生活态度。老同志们举杯齐眉,观察茶汤色泽的变化,细嗅茶香层次的展开,品味茶汤韵味的流转,全方位感受茶艺带来的感官享受与心灵慰藉。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技艺从抽象的”文化遗产”转变为可感知、可实践的生活方式,极大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活动中,关洁婷老师特别强调了节气与茶饮养生的关系。”跟着节气喝对茶,身体舒服,心里更畅快!”这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茶文化与中医养生智慧的深刻联系。活动结束后,老同志们互加微信,约定秋分再聚,可见茶艺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成为社交联结的纽带。一杯应季的茶,既是对身体的呵护,也是对情感的滋养;一桌老茶友的聚会,既是技艺的切磋,更是心灵的交流。这种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正是”活态保护”理念的最佳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关洁婷老师为老同志们提供了贴心的选茶建议:推荐温和的熟普洱、老白茶,避免过浓或过寒的茶品;针对胃部不适者,建议在煮茶时加入适量陈皮,既暖胃又不影响茶香。这些细节体现了非遗传承中的人文关怀,说明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播必须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将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人能够受益的生活指导。
非遗保护的新模式:公益课堂如何让茶艺焕发新生
此次公益课堂的成功举办,展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多种创新模式。作为广州茶艺(天河)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起了这一重任,致力于广州茶艺的推广与保护。这种”政府引导+专业机构执行“的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与专业支持。
公益课堂的受众定位也具有创新意义。离退休老同志既有充裕的时间,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传统文化往往有着更深的理解与共鸣。天河区老干部局推出的”银乐天河 悦享芳华”公益学堂,通过非遗手作、茗韵茶香、插花剪纸、书法绘画等活动,让”乐”成为老同志银发时光的底色。这种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传播,极大提高了非遗传承的效率与效果。活动现场,天河退休老干部刘老先生即兴高歌《采茶歌》,”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的茶乡风情感染了全场,展现了老年群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非遗茶艺的多场景传播也是当前保护工作的一大特色。除老干部学堂外,广州还创设了红荔学堂”知茶识礼”课程和茶艺”广府学堂”,推动茶文化知识和中华传统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在荔湾非遗集聚区,广府茶艺等特色非遗项目通过生产、展示、销售、体验、培训、研发、交流等一体化平台得到全方位展示。这种多场景、多维度的传承体系,让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生活,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非遗茶艺传承已发展出成熟的产学研体系。怡臻原文化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岭南茶文化研究院,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打造茶艺评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华南农业大学茶艺非遗传承工作室的关洁婷老师作为专业师资,将学术研究与技艺传承有机结合,提升了非遗教育的专业水准。这种产学研协同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是传统文化当代转型的重要路径。
茶艺非遗的当代价值:从文化认同到精神滋养
广州茶艺入选天河区第十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认可,更为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非遗茶艺的传承具有多重时代价值。
非遗茶艺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潮州人蔡静影这样在异地定居的人来说,工夫茶既是乡愁的寄托,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系统学习茶艺,个体与故乡、与传统建立起情感联结,这种联结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同样,对于离退休老同志而言,参与茶艺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温,也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有助于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
茶艺非遗还是精神滋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今日的学习,不仅掌握了泡茶技艺,也体会到茶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杯茶喝得格外香甜。”退休干部吴女士的感言道出了茶艺超越实用技艺层面的精神价值。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能够引导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对于面临角色转换、社会关系变化的老年人尤为重要。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非遗茶艺的传承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州工夫茶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茶艺(天河)作为地方特色非遗项目,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共性,又展现了广府文化的独特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正是人类文化丰富多彩的基础。
随着”银乐天河 悦享芳华”公益学堂等活动的持续开展,非遗茶艺将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老同志们在茶香氤氲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时,非遗技艺也因他们的参与而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双向滋养正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茶香悠远,薪火相传
从天河老干部学堂的茶艺公益课堂,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多种可能性。当关洁婷老师行云流水般演绎温杯烫盏、乌龙入宫、悬壶高冲等工序时,传统技艺的优雅与从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同志;当茶香在室内氤氲开来,文化的温度也悄然浸润了参与者的心灵。
非遗茶艺的当代传承,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将古老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将文化传承与老年服务结合,将美学体验与养生智慧结合。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保护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学术支持,天河区老干部局作为组织平台,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协同的传承网络,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芳华从不独属少年”,区委老干部局的这句口号道出了老龄社会的积极愿景。当非遗茶艺与银龄生活相遇,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传承主体,老年群体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相遇既是文化的幸事,也是老龄社会的福音。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跨界融合,让茶香穿越时空,让技艺代代相传,让文化在创新中永葆生机。
正如活动现场那幅”桃李满天下,四季常青松”的茶席所寓意的那样,文化传承(桃李)与精神气节(松树)的结合,将创造出”文武双全”的圆满人生。在这杯茶中,我们品味的不仅是茶叶的芬芳,更是文明的积淀;传承的不仅是冲泡技艺,更是民族的文化密码。茶香悠远,薪火相传,这正是非遗茶艺在当代社会最深刻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