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评议组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公布了最新一期裁判评议结果。此次评议不仅聚焦中乙联赛近期的两起申诉判例,还对第二十六期评议中悬而未决的中超、中甲各一起争议判例给出最终结论 —— 其中,上海申花球员在与山东泰山比赛中的手球争议,在参考国际足联(FIFA)裁判专家意见后,被认定不构成犯规,引发广泛讨论。本次评议邀请中足联代表、足协纪检人员及媒体与社会监督员列席,以 “集体讨论 + 单独表态” 的形式确保公平公正,既回应了俱乐部的申诉诉求,也为后续联赛判罚统一了尺度。

中乙判例:无错漏判,坚守 “正常接触” 与 “证据优先” 原则
本次评议首先针对中乙联赛第 26 轮的两起争议事件展开,最终均认定裁判员判罚无误,展现了对比赛实际情况的严谨考量。
在广东铭途 VS 湖北青年星的比赛中,第 89 分钟的 “禁区附近倒地” 事件成为焦点。广东铭途 46 号球员在带球进攻时,被湖北青年星 10 号队员防守后倒地,裁判员未判罚犯规,VAR 也未介入。广东铭途俱乐部申诉认为,对方防守动作构成犯规且地点在罚球区内,应判罚点球。但评议组通过视频回放仔细研判后,得出两点关键结论:一是通过多角度画面确认,双方接触点明确处于罚球区外,从空间位置上就排除了点球判罚的可能;二是防守动作的接触程度极轻微,属于足球比赛中常见的 “正常身体对抗”,未达到规则中 “阻碍进攻或非法接触” 的犯规标准。这一结论既尊重了裁判员的临场判断,也向外界传递了 “不鼓励过度敏感判罚” 的导向,避免比赛因频繁吹罚中断流畅性。
另一起中乙争议来自无锡吴钩 VS 广西恒宸的比赛,无锡吴钩的进球引发越位申诉。广西恒宸俱乐部认为,无锡吴钩最后一传时,接球队员处于越位位置,进球应无效。但评议组面临一个关键难题:现场转播画面中,最后一传的触球点被球员身体遮挡,无法清晰判断接球队员的位置是否越位。根据足球判罚 “疑罪从无” 的原则,在缺乏明确证据推翻初始判罚的情况下,评议组选择尊重助理裁判员的临场判断,支持进球有效。这一处理凸显了 “证据优先” 的核心准则,也提醒各俱乐部,申诉需基于清晰、完整的视频证据,避免仅凭主观判断提出诉求。
中超焦点:申花手球争议尘埃落定,FIFA 意见成关键参考
相较于中乙的常规判例,中超联赛第 24 轮上海申花 VS 山东泰山的手球争议,因涉及顶级联赛强队对决,自比赛结束后就持续发酵。此次评议组在参考 FIFA 裁判专家意见后,终于给出明确结论,为这起争议画上句号。
比赛第 7 分钟,山东泰山 11 号队员传中,球疑似接触上海申花 13 号队员手臂,裁判员未判罚手球,VAR 也未介入。山东泰山俱乐部强烈申诉,认为申花球员存在 “张开手臂扩大防守范围” 的动作,且手球阻止了潜在进攻,应判点球并出示黄牌。评议组首先认可了 “球员张开手臂” 这一事实,但核心争议点在于 “球与手臂的接触范围”—— 根据 FIFA 最新判罚规则,手球犯规的判定需满足 “接触点在腋窝以下” 这一关键条件。然而,通过反复回看多角度视频,评议组发现画面无法清晰证实球的接触点是否处于该范围内,存在视觉盲区。
在这种情况下,FIFA 裁判专家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专家指出,足球判罚需遵循 “明确性原则”,即只有当接触点清晰可见且符合犯规条件时,才能判罚手球;若存在任何视觉模糊或证据不足的情况,应倾向于不判罚,以保护防守方的合理身体姿态。最终,评议组采纳了这一意见,支持裁判员 “不认定手球犯规” 的决定。此外,评议组还特别澄清了一个常见误解:比赛中裁判员 “手指耳机” 的动作,仅代表与 VAR 进行常规沟通,并非 VAR 介入的标志;只有当 VAR 找到明确错误证据并建议回看时,裁判员比划 “电视” 手势,才意味着正式介入。这一解释有效消除了球迷对 VAR 操作流程的困惑,提升了判罚的透明度。

中甲漏判:暴力行为被认定,裁判员面临内部处罚
与申花手球争议的 “谨慎不判” 不同,中甲联赛第 22 轮广东广州豹 VS 石家庄功夫的判例,被评议组认定存在明显漏判,涉事裁判员将面临内部处罚,展现了足协对严重犯规 “零容忍” 的态度。
比赛第 69 分钟,石家庄功夫踢角球前,广东广州豹 7 号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与石家庄功夫 14 号队员头部疑似发生接触,后者倒地,裁判员未出示任何牌证。石家庄功夫申诉认为,广州豹球员的动作属于 “头部恶意撞击”,应被红牌罚下。评议组在参考 FIFA 专家意见后,作出了严厉结论:通过慢动作回放可见,广州豹 7 号队员在比赛停止状态下,主动用头部撞击对方球员,这一行为已构成 “暴力行为”,按照规则必须出示红牌。裁判员未作出任何判罚,属于明显漏判。
同时,评议组还注意到石家庄功夫 14 号队员存在疑似 “挑衅或还击” 的动作,虽因视频角度问题无法完全证实是否构成暴力行为,但至少已违反 “非体育行为” 准则,应出示黄牌。这一判定既纠正了裁判员的漏判,也提醒球员在面对冲突时需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失控引发额外处罚。根据足协规定,作出错漏判的裁判员将接受内部处罚,可能包括暂停执法资格、参加复训等,以督促其提升判罚准确性。
评议意义:统一尺度、提升透明,推动联赛健康发展
此次足协裁判评议,不仅解决了近期的争议判例,更在多个层面为中国足球联赛带来积极影响。从流程上看,邀请社会监督员与媒体列席,采用 “集体讨论 + 外部专家意见” 的模式,大幅提升了评议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减少了 “暗箱操作” 的质疑;从规则层面,通过对 FIFA 最新判罚准则的解读与应用,帮助俱乐部、球员和球迷更好地理解判罚逻辑,统一了联赛判罚尺度;从长远来看,对漏判裁判员的内部处罚,传递了 “从严管理裁判队伍” 的信号,有助于提升裁判执法水平,减少因判罚争议影响比赛公平性的情况。
对各俱乐部而言,此次评议也是一次重要的 “规则科普”—— 申诉需基于事实与证据,而非情绪或利益诉求;同时,需加强对 FIFA 最新规则的学习,避免因对规则理解偏差提出无效申诉。对球迷而言,清晰的评议结论与规则解读,能帮助其更理性看待判罚争议,减少极端情绪,营造更健康的观赛氛围。
未来,足协表示将继续秉持 “公平、公正、公开” 的原则,针对社会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开展评议,并及时向外界公布结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 “净化联赛环境” 的践行,更是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