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这座地处辽西走廊要冲的古城,既是连接京沈都市群与内蒙古腹地的交通枢纽,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从5000年前的红山文明曙光,到非遗皮影的千年光影;从温泉疗愈的唐代遗韵,到百合花海的现代浪漫——凌源正以“红山、化石、汤泉、红色”四大文化为底色,绘就一幅文旅深度融合的斑斓画卷。

一、文明曙光:牛河梁遗址与中华文化探源
初秋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油松林涛声低吟,仿佛与远古文明对话。这里出土的玉猪龙、红山女神像等文物,以超过5000年的历史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千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遗址内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原始宗教祭祀体系,其中红山女神头像更被考古界尊为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如今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游客“穿越”回红山文化场景。游客宋琦的感叹“惊叹”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课堂,更是民族认同的根脉。”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4A级景区,牛河梁正成为研学旅行与爱国教育的热门目的地,其“文明曙光”主题线路吸引着无数探源者。
二、非遗传承:皮影戏的古今交响
当夜幕降临,凌源市政府的露天皮影戏台前座无虚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景春手中的皮影人偶在光影间跃动,高亢的掐嗓唱腔与铿锵锣鼓交织,演绎着《红山女神》等新编剧目。凌源皮影戏源自清代滦州影戏,以驴皮雕刻的“五分脸”影人和独特的辽西唱腔闻名,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更跻身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为破解传承困境,凌源推动皮影进校园、创排影调戏(如《香槐岭的笑声》)、开发皮影电影,甚至走向国际舞台——2024年赴白俄罗斯展演。游客张女士的“意外种草”印证了非遗活化的成功:“皮影戏本不在计划中,却成了最难忘的体验。”
三、生态与康养:温泉与花海的绿色经济
凌源的文旅资源不仅厚重,更兼具疗愈与诗意。
- 热水汤温泉:自唐代开发的“神水圣庄”,位列全国八大名泉,47.5℃的富矿泉水对风湿、皮肤疾病疗效显著。如今的女神宫汤泉城集疗养、会议、休闲于一体,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 百合博览园:凌源自主研发的百合种球甚至返销荷兰,博览园内5万株486个品种的百合竞放,成为“赏花经济”的典范。7月的百合产业大会更推动“花卉+文旅+物流”全产业链融合。
四、红色记忆与全域旅游新格局
凌源正依托抗战史实打造红色旅游基地,通过整理冯庸大学义勇军文献、复原《抗日义勇军歌》、筹建抗战精神陈列馆等项目,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文旅动能。同时,青龙河湿地、九头山杏花、大裂山梯田等3A级景区,构建起“山水林田”的生态旅游网络。
凌源的未来——文化IP与全域活力
凌源市文旅局局长张兴提出,未来将“激活四大文化优势,擦亮城市品牌”。从牛河梁的文明IP到皮影的国际化传播,从温泉康养到百合产业,凌源的“多彩”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对创新的包容。这座辽西小城,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脉,邀世界共赴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