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纯牛奶 “禁掉” 的复原乳,究竟是什么 “科技狠活”?

“就在今天,复原乳被禁了!” 看到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是不是心里一惊,以为自己常喝的牛奶出了大问题?别着急,咱们先把事情弄清楚。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规定生产灭菌乳(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常温纯牛奶),必须以生乳为唯一原料,严禁使用复原乳。这一消息传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从小喝到大的旺仔牛奶,评论区里满是 “以后不喝旺仔了”“旺仔怎么办” 之类的留言,仿佛在为旺仔牛奶举办一场大型追悼会。但实际上,在仔细研究了相关文件后会发现,大家似乎是 “哭错坟” 了。

这次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重点明确了三点:一是灭菌乳中禁止添加复原乳;二是灭菌乳应以生牛(羊)乳作为唯一原料;三是要求企业如实标注原料信息。简单来说,纯牛奶必须是 100% 的原装生乳,就像是直接从牛羊身上挤下来,经过杀菌后装罐的那种。而那些用奶粉兑水还原制成的产品,今后没资格再叫纯牛奶。至于旺仔牛奶,它从来就没宣称自己是灭菌乳,“复原乳” 三个字其实早就清清楚楚地体现在产品信息里了,所以这次新规和它并无关联。

出于科普的目的,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纯牛奶不能添加复原乳,这个复原乳到底有没有危害。从名字就能猜到大概,复原乳就是将生乳经过高温、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加工成乳粉或者浓缩乳,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加水,还原成液态奶的产品,相当于把牛奶的形态重新 “复原” 了一遍。

这个过程看似繁琐,但却有着自身的优势,那就是方便且成本低。生乳运输需要全程冷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牛奶变质。而乳粉则不同,它重量轻,保质期又长,不管是从国内遥远的内蒙运输到广东,还是从国外的新西兰漂洋过海运过来,都不用担心变质的问题。

那么,复原乳对人体有危害吗?其实,能在市面上销售的复原乳制品,都经过了国家安全标准的严格筛选,并非所谓的 “科技狠活”。不过,从营养价值方面来看,经过两次高温处理的复原乳,与直接从牛羊身上获取的生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细微差别。但主流观点认为,这种差别并不大。我们喝牛奶,主要是为了补充钙和蛋白质。钙的性质比较稳定,一般的高温处理对它影响不大;而蛋白质方面,虽然高温会使其变性,其中赖氨酸的活性会稍有降低,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营养价值。这就如同炒牛肉,炒熟后的牛肉依然富含营养。非要较真的话,可能牛奶里的一些热敏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B1、B6 以及维生素 C 等,在复原乳加工过程中流失得相对多一些。但如果指望通过喝牛奶来补充这些维生素,那还不如去菜市场买两根丝瓜煲汤,效果可能更好。

其实,我们没必要简单地给复原乳贴上 “好” 或 “坏” 的标签,它和纯牛奶就像是 98 分与 95 分的区别,差距并不显著。这次国家出台新规,主要原因并非纠结于这点细微的营养价值差异,更多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让生乳和复原乳各自明确用途,杜绝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的现象。记得早年间,曾有人因质疑调制乳不是真正的牛奶,将超市和蒙牛告上法庭,那时大众才惊觉,原来牛奶的种类有这么多门道。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市面上的牛奶产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在国内,常见的乳制品主要分为灭菌乳、巴氏杀菌乳和调制乳三类。灭菌乳就是我们常说的纯牛奶,其配料表十分纯净,除了生牛乳不应有其他成分。即便包装上标注生牛乳含量大于 80%,但只要后面还有水、白砂糖或者钙、维生素 D 等其他成分,那就属于调制乳,只不过有的调制乳是在营养成分上做调整,有的是在风味上进行调配。以复原乳为原料制成的牛奶,也属于调制乳的范畴。不可否认,过去确实存在将复原乳当作灭菌乳原料的情况。据农民日报报道,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曾提到,早些年由于奶源供应不稳定,在灭菌乳中添加奶粉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做法,并且当时也是被允许的。但时代在发展,如今我国的奶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是时候追求更高品质,让纯牛奶回归纯粹了。

综上所述,复原乳本身并没有危害,这次国家出手规范,更多是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弄清楚复原乳和纯牛奶的区别,也是保障自身知情权的重要体现。毕竟,不是每个人在购买商品时都会仔细查看配料表。现在将纯牛奶的标准严格界定,我们在挑选牛奶时就无需再费神纠结。就像在日本,只有 100% 纯果汁才能在包装上印有水果切开的图片,果汁含量在 5% – 99% 的产品,包装上虽可以有水果图案,但不能是切开的状态。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类似做法,比如规定只有纯牛奶的包装上才允许出现牛的图案,不是纯牛奶则不允许,这样消费者就能一目了然。

最后,再次强调,复原乳并非 “科技狠活”,在食品行业中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夏天常吃的冰淇淋,爱喝的各种含乳饮料,很多都离不开它。所以,大家不必对复原乳 “谈虎色变”,理性看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乳制品就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