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版图中,俄罗斯市场近年来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一个重要战场。据俄罗斯汽车市场分析机构 Autostat 表示,截至 2025 年年中,俄罗斯全国共有 265 万辆中国乘用车,占俄罗斯上牌乘用车总量的 6%,也就是说,每 17 辆汽车中就有 1 辆是中国品牌。这一数据背后,是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开拓历程。

目前在俄罗斯市场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是奇瑞,占在俄上牌所有中国汽车的 22%,共有 58.22 万辆。哈弗以 46.86 万辆上牌车位居第二,吉利则以 45.79 万辆车上牌数位列第三。长安和力帆分别凭借 20.25 万辆和 15.1 万辆上牌车跻身前五。这些亮眼的成绩,起始于一场因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市场变局。
2022 年初,俄乌冲突爆发,西方汽车品牌出于各种因素大量撤出俄罗斯市场。这一突然的变动,瞬间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留下了巨大的需求真空。而嗅觉敏锐的中国车企迅速行动,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快速承接了这些被释放出来的市场需求。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2 年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为 16.3 万辆;到了 2023 年,这一数字激增至 90.9 万辆;2024 年更是增长为 115.8 万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然而,市场的风云总是变幻莫测。进入 2025 年后,中国乘用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俄罗斯的政策环境全面收紧,成为了冲击中国汽车在俄利润根基的关键因素。自 2025 年 1 月起,俄罗斯对进口汽车的关税大幅上调,从原来的水平提高到了 20%-38%。同时,车辆报废税上涨 70%-85%,并且后续还会逐年上涨。多重政策叠加,使得俄罗斯市场的汽车平均售价大幅增高至 335 万卢布(折合人民币 25 万元),汽车市场也随之急剧降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1-5 月,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仅为 15.4 万辆,相较往年同期大幅下跌。俄罗斯 8 月新乘用车销量为 122,235 辆,同比下降 17.6%,今年前 8 个月,俄罗斯新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 23% 至 773,264 辆。在 8 月的厂商排名中,哈弗排第二,卖了 16,028 辆,跌幅不大,市场份额 13.1%,是今年以来的最高点;奇瑞卖了 11,099 辆,同比下滑 32.9%,份额降到 9.1%;吉利跌得更多,8,689 辆,同比少了 40.1%,市场份额只剩 7.1%。
除了政策因素,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尽管西方品牌大量撤出,但俄罗斯本土品牌如拉达,依然在努力坚守阵地,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其市场份额也在缓慢回升。同时,一些未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其他外国品牌,也在试图分一杯羹。此外,中国品牌内部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各品牌在产品、价格、渠道、服务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
面对重重困境,中国车企并未坐以待毙。一方面,部分车企加快了本地化生产的步伐,通过在俄罗斯本土建厂或与当地企业合作组装汽车,来规避高额的进口关税,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奇瑞已经在俄罗斯废弃的西方工厂进行组装车生产,2024 年 10 月起在莫斯科附近开工。另一方面,车企们也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根据俄罗斯当地的气候、路况、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车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比如强化车辆的低温启动性能、配备更适合当地需求的加热座椅和方向盘等。在营销方面,中国车企也更加注重本土化策略,通过与俄罗斯本土的经销商、媒体、网红等合作,加强品牌推广和市场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依然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虽然当前面临着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但俄罗斯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以及其对汽车更新换代的持续需求依然存在。随着中国车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优化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加深入地实施本地化战略,有望在俄罗斯市场重新找回增长的动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对于全球汽车市场而言,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历程,也为其他车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那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唯有敏锐洞察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