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AI 芯片发展:摆脱英伟达依赖,探寻自主创新之路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中,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领域之一。而 AI 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强大的算力支持,GPU(图形处理器)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英伟达凭借其领先的 GPU 技术和成熟的生态系统,在全球 AI 算力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市场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科技自主可控需求的日益迫切,中国 AI 芯片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抉择与挑战。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近日在新加坡召开的一个行业论坛上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应该放弃将英伟达 GPU 用于人工智能开发,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他强调,亚洲公司尤其有可能受制于美国技术。多年来作为为官方提供建议的学者,魏少军深知继续依赖英伟达 GPU 对中国 AI 发展的潜在风险,称这一现状对中国等地区而言可能是 “致命的”。

近年来,美国持续加码对中国的限制措施,旨在阻止中国公司获得最尖端的 AI 芯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本土公司不得不努力应对英伟达人工智能加速器短缺的问题。尽管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几年的差距。这一差距在高端 AI 芯片制造方面尤为明显,使得中国在获取高性能 AI 芯片时面临诸多阻碍。

然而,中国并非毫无突破的可能。今年年初,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它表明中国公司在没有最先进 AI 芯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改进。这无疑为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证明了中国在 AI 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与此同时,英伟达的 H20 芯片虽然在被禁数月之后重新获得了对华出口许可,但其安全性却遭到了中国官方的质疑。有媒体爆料,H20 芯片会默认将数据上传到新加坡服务器,且允许美国商务部随时调取。这一潜在风险使得中国科技公司在是否继续采购 H20 芯片的问题上持保留态度。毕竟在数据安全至关重要的今天,任何可能威胁到国家和企业数据安全的因素都不容忽视。

魏少军教授指出,中国应专注于创造一种专为大模型开发而设计的新型芯片,而非继续依赖最初为游戏和工业图形设计的 GPU 架构。虽然他并未详细阐述新架构的具体细节,但这一观点为中国 AI 芯片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当前,国产 AI 芯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为昇腾 910B、寒武纪思元 370、海光信息的深算三号等产品的性能已追上 H20,部分指标甚至实现反超,并且国产大模型也已完成对这些国产芯片的适配。这一系列进展为中国开发新型 AI 芯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市场数据来看,中国 AI 计算加速芯片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今年中国 AI 计算加速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 2398 亿元,2029 年将达到 1.34 万亿元。Bernstein Research 预测到 2027 年,中国本土 AI 芯片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 55%。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加大对新型 AI 芯片的研发投入,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 AI 算力需求,还能提升中国在全球 AI 芯片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在建设自己的芯片产业方面也具备强大的实力和充足的资金。多年来,尽管受到美国制裁,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从未停止,并且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众多国产芯片企业不断涌现,如沐曦股份等,它们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积极进取,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沐曦股份的曦云 C 系列产品在 AI 训练等领域已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并且其下一代芯片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如曦云 C600 系列、C700 系列将采用国内先进制程工艺,有望进一步提升性能。

放弃对英伟达 GPU 的依赖,开发专为大模型设计的新型芯片,对于中国而言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安全层面,能够有效降低因外部技术限制而带来的风险,确保国家 AI 战略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助于构建完整、自主可控的 AI 芯片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 AI 产业链中的地位。从技术创新角度看,能够促使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国 AI 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