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情绪价值的引领者与时代消费新趋势

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中,泡泡玛特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存在。2010 年北京歌德春拍,一瓶 1959 年出产的茅台酒以 103 万元成交,而十五年后,初代 Labubu 创下了 108 万元的落槌价,这一对比不禁让人感叹,在越老越香的赛道上,茅台终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竞争对手。

泡泡玛特是一家公司,却又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它更像是献给这个时代的一个悖论。103 万的白酒被视为国酒茅台,是身份与品质的象征,而 108 万的玩具 Labubu 却被一些人认为是玩物丧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割裂。身穿 Patagonia 的中年人屯了一屋子茅台,吃完拼好饭的年轻人挂着一包 Labubu,彼此都觉得对方被割了韭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消费品行业在近年来经历了诸多波折,而泡泡玛特却凭借着惊人的业绩脱颖而出,其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 “情绪价值”。那么,何为情绪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商品在功能性与实用性之外的附加值。当一个杯子不仅仅因为装水的功能而被定价,其精巧的设计和审美也开始被市场所认可和买单时,情绪价值就产生了。

当下的消费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接近日本学者三浦展理论中 “第三消费时代” 的特征,即基础消费品的普及已经完成,消费趋势逐渐从生活必需转向个性化的细分需求。基础消费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其市场需求高度普适,比如空调、冰箱等家电,它们的价值可以通过容量、耐用性、节能等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细分需求则不同,它更强调产品超脱功能与实用的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溢价空间,就像泡泡玛特的 Labubu,它那邪魅的微笑很难用实用和功能来定义,但却能吸引众多消费者为之买单。

泡泡玛特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情绪价值的强大力量。泡泡玛特推出 Molly 之前,创始人王宁曾提出 Molly 的表情可以更可爱一些,但设计师认为 Molly 就应该是没有表情的,最终 Molly 大获成功,而 Labubu 则是咧着一张大嘴,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情绪价值的创造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然而,情绪价值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困惑,比如它为什么会在一个消费降级的时期蔓延呢?从常理来看,经济下行期人们的消费观应该更加注重量入为出、物尽其用,但情绪价值恰恰是一种 “无用的溢价”,这似乎与消费降级的现实格格不入。其实,这背后与 “再投资回报率” 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上行期,人们往往会将更多的财富用于理财、储蓄、教育等再投资,因为投资行为有着相对较高的回报率,此时社会推崇的是天道酬勤、延迟满足的价值观,情绪价值所象征的 “无用溢价” 会被压抑。但在经济下行期,再投资回报率降低,阶层流动性也随之降低,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当收获的承诺不再那么容易实现时,消费行为就开始向 “自我” 和 “感性” 迁移,情绪价值反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宝马 M 系列为例,作为价格不菲、主打高性能与古法驾驶的旧能源汽车,在宝马电动化转型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其 M 系列却逆势增长,在中国创下了 10 万辆的年度销量纪录。这说明在消费降级的时期,消费者对于那些能够带来情绪价值的产品依然有着强烈的需求。

不仅如此,泡泡玛特的成功还带动了整个 IP 衍生品行业的发展。布鲁克、卡游、52TOYS 等企业也纷纷崛起,它们共同勾勒出了文化新消费市场崛起的剪影。在国内从物质稀缺走向精神丰裕的时代切换背景下,以 “Z 世代” 为代表的消费新势力正在重塑消费新生态,他们对设计、审美、文化等非实用性溢价有着更高的认可和接受度。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是一个潮玩爱好者,这一点对于泡泡玛特的成功至关重要。他对潮玩的热爱使得泡泡玛特能够真正捕捉到消费者的情绪需求,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 IP 形象。潮玩圈有着自己独特的概念和语言,如抽盒、摇盒、端盒等,这些都体现了潮玩消费中独特的情绪体验。

泡泡玛特还通过打造城市乐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 IP 的情绪价值。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内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是国内首个潮玩行业沉浸式 IP 主题乐园,乐园内丰富的 IP 元素、限定商品、主题餐饮等,都为游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情绪体验。游客在乐园中与 IP 互动,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泡泡玛特所传递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已经成为了当今消费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泡泡玛特作为情绪价值的引领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他们更加注重产品所带来的情绪满足和自我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情绪价值有望继续在消费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更多的企业和品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发展路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