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 “白人式度假”,我真的抄不来作业

在旅行的世界里,潮流总是不断更迭。前两年,“特种兵旅游” 以其高强度打卡的模式风靡一时,年轻人争分夺秒,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奔赴各个景点,仿佛要将目的地的每一处精彩都收入囊中。然而,喧嚣过后,疲惫感悄然袭来,人们渐渐意识到,这种快节奏的旅行虽然看似充实,却让身心俱疲。于是,一种全新的旅行风尚 ——“白人式度假”,正悄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所谓 “白人式度假”,简单来说,就是找一个环境宜人的度假酒店或民宿,舒舒服服地 “躺平” 几天。这种度假方式追求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而是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憩。它让人们从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暂时抽离出来,享受一段悠闲自在的时光。据《2025 年小红书文旅灵感出游种草指南》报告显示,在海量的旅行笔记中,“慢旅行” 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如今,当我们询问朋友假期计划时,得到的回答常常是 “找个地方躺着”。

对于许多人而言,这种度假方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小时候,看到外国电影中那些在泳池边、棕榈树下慵懒躺着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但又觉得有些陌生和遥远。长大后,有了经济条件去旅行,大多数人最初还是选择跟随旅游攻略,踏上高强度打卡的旅程,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更多的风景。然而,随着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这种打卡式旅游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涉足众多景点,但内心的愉悦感却并未随之增长。特别是当国内景点开发出现同质化现象,不同城市的古城变得似曾相识,人们对这种狂逛景点的方式开始感到厌倦。

有这样一次经历,让我对 “白人式度假” 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因工作原因,我住进了一家位于中东海边的星级酒店。清晨,阳光洒在露台上,人们慢悠悠地从房间走出,享受着早餐,有的轻声闲聊,有的静静发呆,有的翻阅报纸。而我,却习惯性地刷着手机,仿佛还在忙碌的工作中。露天泳池旁,人们像海豹一样慵懒地瘫在沙滩椅上,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抚摸,他们似乎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躺着、趴着,连话也不多说。在这样的氛围中,时间仿佛被拉长,一切都变得缓慢而宁静。

我也找了个沙滩椅坐下,试图融入这份闲适。但作为一个习惯忙碌的东亚人,单纯地躺着让我感到不安,于是我从包里拿出一本书,试图在闲暇时光中寻找一些 “意义”。看着眼前的碧海蓝天,微风拂面,我不禁思考,这些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在这躺着吗?不一会儿,泳池里热闹起来。一位父亲背着大约两岁的孩子在水中嬉戏,孩子逐渐适应后,父亲拉着他的小手,教他在水中漂浮。人们似乎并不打算走出这座酒店,他们在泳池边晒太阳,在海里畅游一番,然后又回到沙滩椅上,裹着毯子,喝着冰水,陷入沉思或放空状态。

这种发呆,或许就是 “白人式度假” 的精髓所在。在小红书上,我们常常能看到欧洲人随地发呆的场景,他们在路边的椅子上、街心公园的草坪上,对着空气陷入停滞。哲学家们曾说,无聊是对时间的正常感知,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许多灵感和创造力都源于这种闲暇的 “空”。就像蔡明亮的电影,主角们常常有着大段大段的 “无聊” 时刻,他们或是对着某个物体发呆,或是骑着车漫无目的地穿梭,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初看时,可能会觉得昏昏欲睡,但看多了,我们自身那细腻的感知力似乎也能慢慢找回。

在国内,“找个地方躺着” 的度假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它有了一个更本土化的名字 ——staycation,即在家附近或离家不远的地方度过休闲假期。早在 21 世纪初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staycation 就已出现,当时中产家庭财富缩水,便选择在附近度假。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居家度假” 的概念更是应运而生。近年来,这一趋势在国内演变成了以 “躺” 为主的 “周边游”。据 DT 财经的问卷统计,在 2025 年五一小长假,近郊度假、躺平式旅游以及就地旅游的人群占据了主流。

对于喜爱 staycation 的人来说,酒店本身成为了旅游的 “景点”。这些酒店通常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拥有独特的设计风格、丰富的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根据马蜂窝发布的《2021 “微度假” 风行报告》,多达 49.8% 的用户对住宿所附加的特色体验抱有极大期待。酒店内配备健身房、儿童乐园、无边泳池、水疗、酒吧等休闲设施,景观也各有特色,如雪景酒店、悬崖酒店、山间酒店等,让人们在酒店辖区内就能体验到不同的度假风格。

更高级的度假体验,就如同美剧《白莲花度假村》中所展现的那样。酒店建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小岛上,背山面海,提供各种疗愈活动,如冥想、水疗等。想象一下,清晨在自然的怀抱中醒来,拉开窗帘,绿水青山映入眼帘;享用一顿营养丰富、造型别致的早餐后,去做喜欢的运动,累了就随时躺在躺椅上小憩…… 这种 “老钱风” 度假,简单而又奢华。

不少酒店集团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推出 “度假” 类型的酒店。2022 年,亚朵推出都市度假酒店萨和,发力高端度假市场;2024 年,锦江酒店成立独立的度假公寓事业部;君亭酒店旗下的君澜品牌也在不断加码度假酒店。除了商业化的度假酒店,建在大城市 “后花园” 的设计型民宿也备受欢迎。在小红书上搜索 staycation,出现的大多是这类中高端民宿的帖子。

如今,回归山野、海边成为一种新兴的度假方向。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带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回流到周边山村,结合在地文化,打造出了一些集住宿和文化轻体验于一体的品牌,主打休闲度假式旅游。在西南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出现了许多融合扎染、纺织等特色文化的民宿。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 “躺平” 的时光,还能根据自己的精力参加一些趣味体验活动,真正实现度假充电。此外,一些慢躺游方式也重新回归,如坐船游,人们一路躺着,专注于吃吃喝喝、睡觉看风景,实现躺着环游全国甚至环游世界。

然而,看似美好的 “白人式度假”,在实际体验中却并非尽如人意。不少人在尝试 staycation 后发出了疑问:房间很美,吹着空调看树影摇曳,但一到室外,炎热的天气就打破了这份美好,所谓的 staycation 是不是只是换了个地方吹空调?在各大设计型民宿的评论区,也能看到许多不满的评价。一些民宿、酒店虽然摆出了 “老钱风度假” 的模样,但在配套细节上却经不起考验。网红浴缸、私汤温泉可能只是摆拍好看,实际使用体验不佳;酒店门口环境优美,但再走几步可能就是大片工地;隔音效果差也是被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

而且,想要享受舒适的度假环境,价格往往不菲。市面上稍微讲究一点的酒店或民宿,价格动辄上千元,若要实现真正的舒适躺平,价格可能要涨到两三千元,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并非一笔随意的消费。好不容易奢侈一把,人们自然希望榨干性价比。于是,在网上许多 “白人式度假” 的分享中,我们能看到一种看似松弛却又透着紧绷的意味。果盘、下午茶摆放精致,却没有享用的痕迹,仿佛只是为了拍照;躺在沙滩椅上的人们,妆容完美、一丝不苟,全然没有那种真正放松的自在感。

这种用紧绷来凸显松弛的局促,每个打工人都能感同身受。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 19 世纪所著的《有闲阶级论》中提到,“有闲” 实际上是一种中产用来装点门面的炫耀性文化资本,越是无所事事,越能证明自己拥有无所事事的资本。对于一生要强的东亚人来说,展示闲暇反而成为了一个新的赛道。然而,真正的松弛是装不出来的。许多打工人能出现在度假村躺着,可能是通过 “拼好假” 以及调休等各种透支操作换来的假期。大多数年轻职工的带薪假仅为 5 天,工龄 10 年后才有 10 天年假,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处于落后水平。即便累计工作 20 年后达到年假上限 15 天,在全球排名也仅在 100 位左右。再加上公司的各种潜规则,如 “年假不能连着请”“调休不能和小长假连在一起”,让好好度假变得难上加难。

相比之下,欧盟国家普遍拥有 4 周以上的年假,韩国也有 15 天以上的带薪假,且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带薪假最多可增至 25 天。如此看来,学会放空,对我们来说恐怕是几代人都需要努力修炼的功课。

尽管 “白人式度假” 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渴望躺着、向往放空式度假,反映出人们开始摒弃过度 “努力” 的执念,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至少,人们不再需要时刻表演认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或许,在未来,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以及旅游市场的不断优化,我们能够真正享受到那种放松身心、回归自我的度假时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 “白人式度假” 的惬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