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近日落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场焦点。从千年窑火淬炼的瓷器到匠心独运的民间工艺,这些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非遗产品不仅征服国内观众,更吸引海外客商争相合作,展现出传统文化”破圈”发展的强劲势头。

匠心传承:古老技艺的现代表达

在山西展馆,吕氏琉璃烧制的关公、醒狮等琉璃冰箱贴成为”爆款”。这项始于明代的非遗技艺需经16道复杂工序,2008年即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关公故里”的地域文化IP与现代文创结合,让海外采购商频频驻足。”每天都有外商询问代理事宜,”销售经理冯奇透露,”我们正计划开发更多符合国际审美的产品线。”

江西馆则以”江右之帆”主题展陈惊艳全场。装载着景德镇陶瓷、婺源宣纸等文化符号的装置艺术,配合20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日均接待上千名体验者。”春碗”系列尤其亮眼——以明代正德碗为原型,融合五种书体”福”字与春节年俗图案,既传递吉祥寓意,又通过青花斗彩工艺展现瓷器美学。该产品年内已售出8万套,并收获多国订单。

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内蒙古唐卡展位前聚集着大批年轻观众。云殊商贸有限公司推出的限量装裱唐卡打破传统宗教题材限制,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千年壁画艺术。”我们特别开发了符合家居装饰需求的小型唐卡,”负责人张越表示,”许多外国藏家将其视为东方艺术品收藏。”这种”非遗+当代生活”的思路,使唐卡成功打入国际高端艺术品市场。

在景德镇陶瓷旗舰店展区,查启强展示了另一创新案例:”我们将舞龙舞狮等年俗场景转化为瓷器装饰纹样,让海外消费者通过日常用品感知中国文化。”这种具象化的文化输出方式,有效降低了非遗的认知门槛。

产业启示:从技艺保护到价值共创

文博会现场呈现三大趋势:

  1. 跨界开发:非遗元素与家居、服饰、数码产品深度融合;
  2. 国际表达:通过简化图案、调整色彩等手段适应海外审美;
  3. 体验经济:现场技艺展示、DIY工坊等互动形式增强参与感。

江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指出:”非遗出海的关键在于找到文化共情点。比如’五福临门’的概念在东南亚市场就特别受欢迎。”数据显示,本届文博会非遗展区达成合作意向超200项,其中跨境项目占比达35%。

正如一位欧洲采购商所言:”这些工艺品不仅是商品,更是了解中国的钥匙。”当古老技艺遇见现代需求,中国非遗正书写着新的文化传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