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经销商闭店潮:一场席卷行业的深度洗牌正在上演

2025年的盛夏,中国汽车市场的分化与洗牌愈发清晰。当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街头,梅赛德斯-奔驰的钻石星辉标识逐渐被中国新能源品牌的霓虹灯取代;当主流合资品牌4S店的玻璃门上贴出”转租”告示,而隔壁的比亚迪王朝网门店正排起试驾长队——这场始于两年前的行业变革,正以超预期的速度重塑中国汽车流通格局。

一、豪华品牌”瘦身记”: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

7月的上海,一家经营了15年的奔驰4S店悄然挂出”闭店升级”的公告。店主张先生站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望着墙上未撤下的”星徽服务”标语苦笑:”上个月刚卖完最后一台GLE,这个月连C级的订单都不到10台。”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奔驰经销商网络中重复上演。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7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豪华及进口品牌库存预警指数环比飙升7.8个百分点至63.5%,远超荣枯线(50%)。这份数据背后,是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的集体”瘦身”:奔驰计划年内关闭超100家在华门店,宝马将经销商网络优化目标从”适度调整”升级为”结构性收缩”,就连曾经稳坐二线豪华头把交椅的捷豹路虎,也在近期宣布缩减30%的传统燃油车授权网点。

销量的持续滑铁卢是这场闭店潮的直接导火索。奔驰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4%至29.32万辆,宝马5系、X3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突破15万元仍难挽颓势,奥迪A6L的市场份额已被蔚来ET7、极氪001等新能源车型蚕食近1/3。更致命的是,中国品牌的高端化突围已形成”降维打击”——比亚迪汉EV均价突破25万元,理想L9单月交付量稳定在4万辆,极氪009在40万级MPV市场占比超20%。当曾经的”百万豪车”消费者开始对比问界M9的鸿蒙座舱与奔驰S级的MBUX系统,当年轻家庭用户发现理想L8的空间比宝马X5更实用、配置更丰富,传统豪华品牌的价格壁垒与品牌溢价正被快速消解。

二、合资品牌的”生存保卫战”:从”躺赢”到”求存”

如果说豪华品牌的收缩是”温水煮青蛙”,那么主流合资品牌的困境则是”暴风雪式”的冲击。在北京东四环的某合资大众4S店里,曾经人头攒动的展厅如今被改造成”新能源体验区”,展车从高尔夫、途观换成了ID.3、ID.6,但即便如此,日均客流量仍不足去年的1/3。隔壁的一汽-大众4S店更彻底——直接摘下”一汽-大众”招牌,挂上了某新势力品牌的”城市展厅”认证。

数据的下滑更具说服力:上半年一汽-大众零售销量74.35万辆,同比下滑3.6%,市场份额从7.8%降至6.8%,零售排名被吉利汽车反超;上汽大众帕萨特、途昂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达3万元,仍难阻月销量跌破10万台。就连曾被视为”合资最后堡垒”的日系品牌,也陷入集体低迷——丰田卡罗拉单月销量不足1.5万辆,本田CR-V的市场份额被哈弗H6、长安CS75 PLUS挤压至12%。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利润结构的崩塌。过去,合资品牌的盈利模式依赖”新车销售+售后保养”的双轮驱动,单台新车毛利率可达5%-8%,售后业务贡献超40%的利润。但如今,新车销售已陷入”卖一台亏一台”的恶性循环:某合资品牌经销商透露,热销车型终端优惠普遍超过指导价的15%,加上金融返佣下调、保险利润压缩,单台新车亏损可达8000-12000元。更雪上加霜的是,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转型滞后,其纯电车型市场竞争力远不及自主品牌,导致售后业务增量有限——当车主选择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终身质保,或是蔚来的换电服务,传统4S店的保养订单正加速流失。

三、中国品牌的”突围战”:从”配角”到”主角”

与豪华、合资品牌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经销商的”黄金时代”。在深圳南山区的某比亚迪王朝网门店,销售经理李女士正忙着接待第23组看车客户:”最近来看汉EV和唐DM-i的客户特别多,周末经常要忙到晚上9点。”这种忙碌已成为中国品牌经销商的常态——吉利星越L在25万级SUV市场月销破3万,长安深蓝S7凭借”可油可电”的优势抢占家庭用户,长城炮皮卡在商用改装市场的渗透率突破18%。

销量的爆发直接带动了经销商盈利的提升。与比亚迪深度绑定的和谐汽车,股价在6月上涨8.33%后,7月更暴涨96.92%;专注新能源的广汇汽车新能源板块,单季度利润同比增长200%;就连新势力服务商中升控股,也开始调整策略,将更多资源倾斜至理想、小鹏等合作品牌。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的利润结构更健康:新能源汽车的单台毛利率普遍在15%-25%,远超传统燃油车;直营模式与代理制的普及,让经销商从”价格战”中解脱,转而通过增值服务(如充电权益、软件订阅)提升盈利空间。

四、行业变局下的”生存法则”:从”卖车”到”卖服务”

在这场席卷全行业的洗牌中,无论是豪华品牌、合资品牌还是中国品牌,都在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生存”的转型阵痛。对于经销商而言,传统的”靠车价赚差价”模式已难以为继,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倒逼下,”服务升级”成为唯一的破局路径。

政策的”指挥棒”正加速这一进程。6月以来,全国多地银行业协会叫停”高息高返”模式,银行向经销商支付的返佣比例从8%-15%骤降至5%以下。这一变化看似压缩了利润空间,实则倒逼经销商摆脱对”金融套路”的依赖。某豪华品牌经销商负责人坦言:”以前我们靠’低首付、零利率’吸引客户,现在必须靠专业的购车咨询、透明的价格体系、完善的售后保障来留住客户。”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开始布局”一站式汽车服务”——从二手车置换、汽车金融到充电安装、上门维修,将服务链条从”新车销售”延伸至”用车全生命周期”。

政策红利也在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达第三批690亿元国补资金支持以旧换新,叠加”818″购车节、成都车展等节点性活动,8月车市已显现回暖迹象。流通协会预测,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下半年国内车市或将迎来”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全年乘用车零售销量有望达到2435万辆,同比增长6%。

洗牌之后,谁主沉浮?

站在2025年的中点回望,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的变革远比想象中剧烈。豪车经销商的闭店潮、合资品牌的收缩战、中国品牌的崛起潮,本质上是一场”适者生存”的行业大考。当消费者不再为”品牌LOGO”盲目买单,当政策引导行业回归服务本质,当技术创新重塑产品价值体系,那些仍依赖”信息差””价格战”的传统经销商终将被淘汰,而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新流通模式,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旋律。

或许正如一位资深汽车流通行业观察者的断言:”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那些能在变革中找到定位、在转型中创造价值的企业,终将在洗牌后的市场中占据C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