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的中国突围:从成本优势到生态重构,谁将定义下一个十年?

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RISC-V峰会上,会场内涌动着2000余名专业人士的热情,上海市副市长陈杰的开场致辞更传递出明确信号——这座城市正全力推动RISC-V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然而,当人们期待一场”颠覆式创新”的宣言时,峰会呈现的图景却更像一场”静水深流”的技术深耕:没有惊爆的爆款应用,没有颠覆性的产品发布,最直观的变化藏在芯片设计的底层逻辑里——RISC-V正在用”降本增效”的温和方式,悄然改写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规则

一、成本革命:从”贵族游戏”到普惠创新

如果说十年前的芯片设计是”豪门专属”,那么RISC-V的崛起正将这一门槛大幅拉低。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秘书长包云岗在演讲中给出的一组数据令人震撼:以研发一款量产10万颗的64核服务器芯片为例,传统模式下开发成本高达7.5亿元,其中IP授权与版税占比近1/3(约2.5亿元);而基于RISC-V开源联合开发模式,这部分成本可直接省去。

这一变化正在重塑产业格局。过去因高昂IP费用望而却步的中小厂商,如今得以用更低成本切入服务器、AI等高端赛道。例如奕斯伟凭借RISC-V架构快速推出高性价比整机产品,进迭时空的K1芯片已在普适计算场景广泛应用;赛昉科技与超聚变联合研发的”狮子山”数据中心芯片,更被视为RISC-V向主流服务器市场渗透的关键信号。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成本优势”尚未转化为”体验优势”。峰会现场展示的RISC-V应用中,即便是达摩院玄铁团队的”汤姆猫”互动程序,也因功能单一略显鸡肋;扫码付款的提示音设计,更被参会者调侃为”还不够打动儿童”。这种”技术很先进,体验很骨感”的矛盾,暴露出RISC-V生态的真实底色——它尚未经历像ARM伴随智能手机崛起那样的”场景验证”,也缺少让普通用户眼前一亮的”杀手级应用”

二、生态之痛:从工具链到人才的全面短板

RISC-V的潜力被普遍看好,但它的成长痛也异常清晰。包云岗在演讲中直指四大核心挑战:

其一,产品竞争力不足。”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行业热度高涨,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解决方案仍稀缺;其二,工具链成熟度低,远未达到”多、快、好、省”的开发需求;其三,人才缺口巨大,从芯片设计、验证到技术支持的全链条都面临”招人难”;其四,标杆案例缺失,尤其在服务器、AI等高端领域,缺乏能与传统架构正面竞争的”硬通货”。

软件生态的差距尤为刺眼。在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中,X86和ARM的软件包数量超过3万个,而RISC-V相关的软件包不足3000个。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Linux对RISC-V的支持仍在追赶,Windows尚未推出原生支持,Android的适配也刚起步。软件开发者的”用脚投票”,本质上是生态成熟度的直接反映——过去数十年,ARM与X86之所以能垄断市场,正是因为它们与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应用生态形成了”绑定式进化”。

高性能领域的短板同样明显。尽管RISC-V在嵌入式场景中已展现效率优势,但在乱序执行、分支预测等高性能计算核心技术上,仍处于”跟随者”位置。一位参会的芯片架构师坦言:”现在的RISC-V芯片,更像是用开源工具拼出来的’合格品’,还没诞生真正能定义行业标准的’艺术品’。”

三、破局关键:超越”替代思维”,重构软硬件关系

当行业陷入”RISC-V能否替代ARM”的争论时,峰会上传出的声音给出了更清醒的答案。包云岗与高通资深副总裁Leendert van Doorn不约而同地指出:RISC-V的真正价值,不在”替代”而在”重构”——通过开放指令集的可定制化特性,重新定义芯片与场景的关系。

这种重构的可能性正在显现。达摩院玄铁团队此次发布的TITAN大位宽向量引擎(支持512-4096位可扩展向量长度)和张量算力引擎TPE(GEMM算力执行率达96.8%),正是针对AI场景的深度定制;赛昉科技推出的昉·星路-700一致性片上网络(NoC)IP,则通过优化CPU核与片上网络的协同设计,为高性能SoC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些技术突破,标志着RISC-V正从”能用”向”好用”迈进。

但真正的”质变”需要一个”产品大师”的出现。历史上,x86因IBM PC崛起,ARM因iPhone普及,本质都是”技术+场景+产品”的三重共振。RISC-V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能将开源优势、定制能力与具体场景深度绑定的”定义者”——它可能是一款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座舱芯片,可能是一套让工业控制更高效的边缘计算方案,也可能是一款让AI开发更简单的端侧推理引擎。

四、未来已来:从”润物无声”到”惊涛拍岸”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RISC-V的发展轨迹更像是一场”渐进式革命”。它没有选择与ARM、X86正面硬刚,而是通过降低设计门槛、激活开源生态,在嵌入式、AIoT等边缘场景悄悄积累势能;它没有急于追求”替代”,而是在等待一个”定义场景”的临界点——当某款RISC-V芯片成为某个垂直领域的”标配”,当开发者不再为软件适配发愁,当用户习惯甚至依赖上基于RISC-V的创新服务,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或将迎来爆发。

正如包云岗所说:”RISC-V的黄金时代,不在’替代’的战场,而在’创造’的新大陆。”当行业不再执着于”是否比ARM更好”,而是聚焦于”ARM无法做到的场景”,当开发者开始用RISC-V的工具链快速定制专用芯片,当用户因为RISC-V的创新获得更优质的体验——或许到那时,我们终将等到那个属于RISC-V的”乔布斯时刻”。

这一天或许不会太远。毕竟,十年前没人能想到,一个由大学实验室诞生的开源指令集会掀起如此波澜;而今天,当全球超过3000家机构加入RISC-V基金会,当中国的RISC-V专利数量跃居全球第二,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RISC-V的故事,才刚刚翻到最精彩的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