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格局趋于稳定的背景下,一场围绕“全景影像”的暗战正悄然拉开帷幕。近日,IT之家从产业链人士处获悉,无人机龙头企业大疆已在内部秘密孵化全景无人机项目,工程机已完成硬件打磨,当前正处于软件系统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底正式面向市场发布。这一消息的曝光,立即引发了行业对“全景无人机”赛道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考虑到另一家影像科技企业影石(Insta360)早已提前布局,并计划在2025年8月启动其全景无人机产品的共创公测。两大巨头的正面交锋,或将重塑全景影像设备的市场格局。

从运动相机到全景无人机:影石的“第二增长曲线”
要理解这场竞争的底层逻辑,首先需要回溯全景影像设备的发展脉络。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爆发式增长,用户对“沉浸式影像”的需求激增。360度全景视频因其能捕捉完整场景、赋予观众自主视角的特性,逐渐从专业影视领域向大众消费市场渗透。而作为运动相机领域的“全球霸主”,影石早于2017年就推出了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Insta360 One,凭借“隐形自拍杆”“FlowState防抖”等技术迅速打开市场。到2024年,其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已超过40%,成为这一赛道的头部玩家。
但影石并未止步于运动相机。2025年7月28日,影石正式发布全新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并宣布该系列产品将采用“双轨战略”: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厂商合作开发通用型全景无人机,覆盖更广泛的价格带;另一方面推出自研的HOVER飞行相机,直接对标大疆DJI Flip(一款主打Vlog拍摄的便携无人机)。根据官方信息,影翎Antigravity全景无人机将于2025年8月开启公测,核心卖点包括8K 360度全景视频录制、智能跟随6.0、全向避障等功能,其定位被业内解读为“重新定义移动全景影像的创作边界”。
影石的激进布局并非偶然。一方面,运动相机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全球年增长率从2020年的25%降至2024年的不足5%,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无人机与全景相机的结合被视为“技术协同的必然”——无人机的空中视角能大幅提升全景拍摄的场景丰富度,而全景相机的360度采集能力则能弥补传统无人机“单镜头固定视角”的局限性。对影石而言,从“运动相机专家”向“全景影像解决方案商”转型,不仅是业务扩张的需要,更是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选择。
大疆的“秘密武器”:mini系列的“跨界进化”
作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绝对主导者(2024年市占率超70%),大疆的每一次新品动向都牵动着行业神经。此次入局全景无人机,虽看似“迟到”,实则是大疆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
据产业链人士透露,大疆的全景无人机项目已秘密研发超过18个月,其核心技术路径是将近期发布的Osmo 360全景相机与大疆经典无人机产品线进行“一体化整合”,而硬件载体极有可能基于mini系列改造。这一选择背后有三大考量:
其一,mini系列的“轻量化基因”天然适配全景拍摄需求。 大疆mini系列以“249克以下免注册”的便携性为核心卖点,其折叠结构、电池仓设计已高度成熟。将全景相机集成于mini机身,既能保证无人机的便携性(用户无需额外携带相机设备),又能通过优化重心分布,解决全景相机因多镜头布局导致的重量不均衡问题。
其二,Osmo 360的技术积累为全景融合提供支撑。 大疆2024年推出的Osmo 360全景相机搭载了1/1.3英寸双传感器,支持6K 360视频录制与AI智能剪辑,其“FlowState 3.0防抖”技术已在运动场景中验证了稳定性。将这些技术迁移至无人机平台,可快速实现全景视频的“原生适配”,避免从头开发的成本与风险。
其三,填补高端全景无人机的市场空白。 目前市面上的全景无人机多集中于入门级(如部分国产品牌的3K-4K机型),而影石影翎Antigravity虽宣称支持8K,但尚未经过大规模量产验证。大疆若以mini系列为基础推出全景无人机,凭借其在飞控算法、图传系统(如OcuSync 4.0)、续航优化(mini 4 Pro续航达34分钟)上的技术壁垒,有望在高端市场建立“专业级全景影像”的新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大疆此次选择“秘密孵化”而非直接发布,或与全景无人机的“技术成熟度”有关。尽管工程机已完成硬件整合,但软件层面的调试(如360度画面实时拼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避障系统与全景拍摄的协同)仍需时间打磨。例如,传统无人机的避障系统依赖单目或双目视觉,而全景无人机需同时处理来自多个方向的图像数据,对算力与算法的要求呈指数级提升。大疆若想在年底前实现稳定体验,必须在软件层面完成“从单视角到全视角”的跨越式升级。
双雄对决:技术、生态与用户场景的全面竞争
随着大疆与影石的产品路径逐渐清晰,双方的竞争将从“单品性能”延伸至“全链路生态”。具体来看,竞争焦点可能集中在以下三个维度:
1. 技术硬实力:画质、稳定性与交互体验
影翎Antigravity的核心卖点是8K 360视频与“智能跟随6.0”,其宣传中强调“无畸变全景画面”与“复杂环境下的跟拍稳定性”;而大疆的全景无人机若基于mini系列改造,大概率会延续其在“小体积、强性能”上的优势,例如可能搭载新一代OcuSync 4.0图传(延迟更低、抗干扰更强),并通过优化飞控算法实现“360度无死角避障”。此外,大疆在用户交互上的经验(如DJI Fly App的傻瓜式剪辑、一键成片功能)可能成为其差异化优势——全景视频的后期制作门槛较高,若大疆能通过软件工具降低用户创作难度(如自动生成360度高光片段、支持视角拖拽剪辑),将极大提升产品竞争力。
2. 生态协同性:硬件、软件与第三方合作
影石的“双品牌战略”本质上是开放生态的布局:其自研HOVER飞行相机主打高端用户,而第三方合作的全景无人机则覆盖中低端市场,同时通过Insta360 Studio软件打通“拍摄-剪辑-分享”全流程。大疆则更擅长“闭合生态”——从无人机、相机到遥控器、配件均自主研发,配合DJI Fly App与云服务(如DJI Cloud),能为用户提供高度协同的体验。未来,双方的竞争可能演变为“开放生态灵活性”与“闭合生态稳定性”的对决:影石可能通过兼容第三方配件吸引极客用户,而大疆则凭借“一站式解决方案”抓住主流消费群体。
3. 用户场景覆盖:从专业创作到大众记录
当前全景无人机的核心用户仍是内容创作者(如旅行博主、Vlog达人),但随着技术普及,其应用场景正逐步向大众市场渗透。影石影翎Antigravity强调“8K画质”与“专业创作”,目标用户更偏向对画质有高要求的从业者;而大疆若延续mini系列的“轻量化”定位,可能更侧重“日常记录”场景——例如家庭出游时,用户无需切换设备即可拍摄360度全景视频,记录孩子的每一个角度、旅行的每一处风景。这种“从专业到大众”的场景覆盖差异,或将决定双方的市场份额分配。
市场展望:全景无人机能否成为“下一个爆点”?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年全球全景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47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其中,全景无人机的增速尤为显著,被认为有望在2026年占据全景影像市场的30%以上份额。这一增长背后,是用户需求的升级——从“拍清楚”到“拍全面”,从“记录场景”到“表达视角”。
对于大疆与影石而言,这场竞争的关键不仅在于谁能率先推出产品,更在于谁能定义“全景无人机的标准”。大疆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与用户基数,若能在年底前推出体验稳定、生态完善的产品,或将快速占领高端市场;而影石的先发优势(8月公测)与开放生态,则可能在大众市场占据先机。不过,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全景无人机的普及都将推动影像创作进入“全视角时代”——当用户能以“上帝视角”记录生活,或许我们将看到更多更具想象力的内容诞生。
从行业角度看,大疆的入局也将加速全景无人机的技术迭代。过去,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全景无人机的研发投入多集中于中小厂商;而大疆的参与将吸引更多供应链资源向该领域倾斜,推动传感器、图传、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景无人机或将像今天的消费级无人机一样,成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必备”,而这场由大疆与影石开启的竞争,不过是行业爆发前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