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拟将退休年龄提至72岁 全球多国面临养老体系改革压力

日本国会众议院本周三通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计划分阶段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至72岁,这一举措使日本成为全球退休年龄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日本此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促使更多国家重新审视其养老保障体系。

日本开启”72岁退休”新时代

根据新通过的《高龄者就业稳定法》修正案,日本将采取渐进式改革:从2027年开始,法定退休年龄每年提高一岁,直至2035年达到72岁。该法案特别规定,所有1977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口都将适用这一新标准。这意味着,到2035年,日本25岁以下的年轻人将面临长达47年的工作生涯。

日本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在法案通过后表示:”提高退休年龄是应对少子高龄化社会挑战的必要措施,这将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同时为老年人提供继续贡献社会的机会。”他补充道,政府将配套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加强职业培训、改善工作环境和提供弹性工作制度。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到3627万,占总人口的29.1%,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持续减少至7150万,较1995年峰值下降超过20%。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给日本养老金体系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每位在职人员需要供养约1.8名退休人员,这一比例预计到2040年将恶化至1:2.5。

全球养老体系面临重构

日本的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而许多国家的退休年龄仍停留在上世纪水平,导致养老金体系普遍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在欧洲,德国已于2023年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并计划在2035年前进一步调整;荷兰计划到2028年将退休年龄从67岁提高至68岁;英国则考虑在2030年前将退休年龄从67岁提升至68岁。法国总统马克龙2023年推动的退休改革虽然引发大规模抗议,但仍成功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

北美地区,美国的社会保障福利全额领取年龄已从65岁逐步提高到2025年的67岁;加拿大各省也在讨论提高退休年龄的方案。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近年来也相继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

亚洲方面,韩国法定退休年龄已从60岁提高到62岁,并计划在2033年进一步提高至65岁;新加坡则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鼓励民众工作更长时间。

改革背后的经济逻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表明,将退休年龄提高一年,可使养老金支出减少约5%,同时增加劳动力供给约0.5%。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公共债务高企的背景下,延长工作年限成为许多国家维持养老体系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

日本厚生劳动省测算显示,将退休年龄提高到72岁可使养老金体系资金缺口减少约30%,相当于每年节省超过10万亿日元(约合680亿美元)。然而,这一改革也面临巨大社会阻力。日本工会联合会(JTUC)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担心健康问题。

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

面对改革压力,各国采取了不同策略:

  1. 弹性退休制度:德国和法国允许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前退休,但养老金会相应减少;同时鼓励延迟退休,提供额外养老金奖励。
  2. 职业培训与再就业支持:日本计划投入更多资源用于中老年劳动者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和自动化工作环境。
  3. 养老金体系改革:许多国家正在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鼓励个人储蓄和投资。
  4. 健康与安全保障:为适应延迟退休,各国正加强职业健康保护,特别是针对中老年劳动者。

争议与挑战

尽管提高退休年龄被普遍视为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必要措施,但也引发诸多争议:

  • 社会公平性: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对退休年龄的需求不同,统一标准可能加剧社会不公。
  • 健康影响:尽管医疗条件改善,但高强度工作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影响仍需关注。
  • 代际公平:年轻一代担心养老金负担加重会影响自身福利。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教授山本太郎指出:”单纯提高退休年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配套改革劳动市场、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工作的社会环境。”

随着日本迈出这一步伐,全球养老体系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与维持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长期挑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