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再酿悲剧:呼唤科学家庭教育观

血的教训:又一名孩子死于”棍棒教育”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再次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据媒体报道,江苏南京一名10岁男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用皮带抽打后不幸身亡。据邻居反映,该父亲经常因孩子学习问题大发雷霆,”每次打完孩子后自己也会后悔,但下次情绪上头时还是会动手”。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这并非孤例。据《法治日报》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发生至少7起因家庭教育暴力导致儿童伤亡的案件。这些悲剧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家长仍固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将暴力视为管教的”必要手段”。

暴力管教:披着教育外衣的犯罪行为

梳理近期案例可以发现,这些家庭悲剧往往始于看似”合理”的管教动机:

  • 山东青岛案例:9岁男孩因疑似游戏充值被父亲用电线殴打致死;
  • 浙江温州案例:9岁女孩因日常管教被母亲打伤后抢救无效死亡;
  • 江苏南京新案例:10岁男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皮带抽打致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案件中,施暴者往往声称’为了孩子好’,但实质上已经超越了教育惩戒的边界,构成了家庭暴力甚至故意伤害犯罪。”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

  •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都是违法行为;
  • 《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强调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 《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儿童权益。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律师指出:”当家长使用棍棒、皮带等工具殴打孩子,造成身体伤害时,已涉嫌故意伤害罪;即使未造成严重伤害,但长期实施暴力管教,也可能构成虐待罪。”

为何暴力教育屡禁不止?

记者调查发现,暴力管教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家长仍相信”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后教育理念;
  2. 情绪管理能力缺失: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情绪调节方式,将工作生活压力转嫁给孩子;
  3. 教育知识匮乏: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误以为只有严厉管教才能让孩子”听话”;
  4. 社会监督不足:家庭被视为私密空间,暴力管教行为往往难以被外界及时发现和干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华分析:”暴力管教实际上反映了家长的无助与无知。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最终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科学替代方案:如何有效管教而不诉诸暴力?

教育专家指出,真正有效的管教应当建立在理解、尊重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1.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是有效管教的前提,家长应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2. 设定明确规则与界限: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白行为的边界;
  3. 使用非暴力管教方法
    • 暂停活动:让孩子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
    • 自然后果: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
    • 逻辑后果:根据孩子的行为设定相应的合理后果;
    • 正面强化:及时表扬和鼓励良好行为;
  4. 管理自身情绪:家长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在愤怒时做出过激行为;
  5. 寻求专业帮助:当遇到管教困难时,可咨询教育专家或心理咨询师。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教授建议:”家长可以学习’正面管教’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而是通过建立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关系,培养孩子的自律、责任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预防体系: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避免家庭教育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家庭暴力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增强法律威慑力;
  2. 加强法治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反家庭暴力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3. 建立干预机制:学校、社区和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家庭暴力预警和干预机制;
  4. 提供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5. 倡导科学教育理念:媒体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芳指出:”预防家庭暴力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支持体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社区可以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共同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结语:教育是爱的事业,不是暴力的借口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当家长选择用暴力代替教育时,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是他们的心灵和未来。拒绝暴力管教,不仅是对法律的遵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让我们共同努力,摒弃”棍棒教育”的落后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拒绝暴力,从每一个家庭开始;科学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负责。

为您推荐